到了漢朝,在封建上層建築領域中由於儒學占據著統治地位,避諱製度趨向完備,避諱範圍更寬廣了。
例如,漢高祖名“邦”,出於避諱,不僅在口頭講話或書麵寫作時,該用“邦”時都用“國”代替,而且對那些早就定型的文獻,也要加以改動。比如:《論語·微子》中的“何必去父母之邦”,漢石經殘碑就改作“何必去父母之國”。漢高祖的皇後名“雉”,當時的文書凡是遇到了“雉”字,就都改成與“雉”同義的“野雞”。
唐宋是中國提倡儒術的另一個高峰時期,人物姓名避諱這種風氣在唐宋時代也更加流行。
唐朝初年,中央設有六部,其中有一個叫“民部”。但是,由於唐太宗名叫李世民,為了避諱,於是把“民部”改成了“戶部”,而且“戶部”這一名稱一直流傳了下來。
唐太宗名李世民,“世”諱改為“代”或“係”,“民”改為“人”,“三世”稱為“三代”。這在一些文獻典籍中都加以改動了。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的文尾“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其中,‘1人風”二字,本應為“民風”,出於避諱,而改成了“人風”。我國最早的一部在戰國晚年便已成書的記載姓氏源流的著作《世本》,這時也把“世本”改為了“係本”。
這種避諱之風到了宋代,可以說是發展到了鼎峰,不僅形、音、義完全一樣的字要避諱,而且隻要是音同乃至隻是音近的字也得避諱。比如:為了避諱宋高宗名字趙構,不僅“構”字本身禁用,而且隻要是與“構”同音乃至隻是音近、形似的字,如夠、媾、溝、購、遘、轂、垢、覯、勾、岣等多達50多個字,也都要避諱,不能用。當時在四川,有一戶與“構”同音的勾姓大家,由於要避“構”諱,不得已改了姓氏。
及至清代,這種避諱更是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雍正四年,江西考官由禮部侍郎查嗣庭任。他將當時規定的必讀書《大學·右傳之二章·釋新民》中的一句“維民所止”作為考題。這句話原出自《詩經·商頌·玄鳥》,是頌揚王者的,誰知卻引來了殺身滅門之禍。當時,有人告發說,原句中的“維”、“止”兩字是將“雍正”
兩字去了頭。雍正皇帝一聽,怒氣衝冠,馬上將查嗣庭革職問罪,以致查嗣庭病死獄中後,還戮屍示眾;其家人均遭到牽連。不僅如此,由於查嗣庭原籍浙江,浙江省也因此受牽連,被下令停止鄉會試六年。
這種近乎文字獄的嚴重現象一直持續到了民國初年。袁世凱複辟帝製以後,也大肆實行避諱。北京煤鋪牆上原來有“元煤”二字,都統統塗掉,因為“元煤”與“袁沒”諧音。“元煤”容易曲解成“袁世凱沒了”。以此類推,“元宵”也要改成“湯圓”,因為“元宵”與“袁消”諧音。把“元宵”稱作“湯圓”這種風俗現在仍在許多地方盛行。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裏,不僅要避諱皇帝的名字,而且也要避諱皇帝以下官員的名字。《老學庵筆記》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州官,名叫田登。由於“登”與“燈”諧音,元宵節放燈時,張貼的布告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而不能說“放燈三日”。這個故事後來便成為一個諺語:“隻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家諱”,本是隻限於親屬內部的避諱,但在與族外人接觸的過程中,族外人也要尊重別人的“家諱”。如果再碰上某些政治、社會原因,久而久之,有的“家諱”也就不全都屬於“私諱”,而變成群眾的一種“公諱”。比如:考察陝西省韓城縣,姓“同”和“馮”的兩大家族,都是“司馬”姓的後代。相傳,遠在漢武帝時期,他們原是司馬遷的同族。後來,司馬遷由於李陵事件坐了牢,受了宮刑,韓城縣的司馬同族由於怕受誅連,就忌諱姓“司馬”而改姓了。有的在“司”字的左邊加了一筆,改成了“同”字;有的在“馬”字的左邊加兩點,改成了“馮”字。
“家諱”其實不全是避父親的諱,也包括避母親的諱。《南史·王琨傳》有這樣一段記載:“而避諱過甚,父名懌,母名恭心,並不得犯焉,時或謂矯枉過正。”
唐朝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聖”,一生中共寫詩將近三千首,而留下來的有一千四百多首,其中有大量的田園風光詩,但就是沒有一個字提到海棠花。這一點,對杜甫耳熟能詳的宋代大詩人蘇軾早就指出來了。
蘇軾說:“少陵(即杜甫)而爾牽詩興,可是無心賦海棠。”杜甫為什麼要避諱海棠呢?對此,《古今詩話》給出了很準確的答案:“杜子美(即杜甫)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
“家諱”也不一定僅限於父輩,有的還擴展到祖輩。比如:蘇軾的祖父名“序”,蘇軾的父親蘇洵的文章中,便改“序”為“引”。而蘇軾在給人作“序”時,也經常將“序”改為“敘”。
在宋代,由於私諱之風盛行,有時竟然發展到了近於荒唐可笑的地步。北宋詩人徐積,由於他的父親名“石”,徐積便一輩子不用石器,走路時要是遇到“石頭”,也要避開腳,絕不能踩到“石”上。萬一遇到路過“石”橋而躲不開時,也要讓人背他過橋,而他是絕不腳踩“石”橋的。
“聖諱”雖不像“家諱”甚至是“國諱”那樣嚴厲、那樣範圍廣,但在中國也不完全出於自覺,而是有從上到下的規範。宋大中祥符七年就明文規定:“禁文字斥用黃帝名號故事。”金代的規定更詳細了:“臣庶民犯古帝王而姓複同者禁之,周公、孔子之名亦應回避。”清代雍正的規定進一步擴大了,除了孔夫子,又加了一位孟賢人(孟子),規定孔孟名諱必須敬避。
起名禁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認為,一個好名字可以牽扯到許多內容,有文化背景、個人信仰、社會發展趨勢甚至個人命運等。所以~個新的生命來一。一到世問,父母最關注的就是給孩子起個好名字。許多人為了給兒女取個好名字,搜腸刮肚,翻《辭海》,看唐詩,問朋友,結果取的名字並不滿意。命名看上去簡單,事實上是有一定難度的。兩三個字的簡單組合,裏麵卻蘊含了許許多多的技巧和方法。要想讓名字順口、簡單、含義深刻、令人難忘,在命名時就要關注形、音、義三條原則。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原因就在於命名時存在諸多忌諱。
忌諱多音字中國人的姓氏大多屬於單音字。當然了,也有特別姓氏屬於多音字,如樂字。這種姓氏顯然在交往時會造成麻煩。如果說姓氏的多音是無法選擇的事實,那麼名字的擬定是完全能夠避免這種麻煩的。
山東某地有一個學生名叫樂樂樂,老師上課時不知該怎麼稱呼他,竟然讓這個名字給難住了。這個名字的三個字全是多音字,如果依照數學上的排列組合來計算的話,光這個名字就有八種讀法,一節課隻有四十多分鍾,老師哪兒有這麼多時間去一一實驗這個名字的八種叫法啊。
這個名字不但費老師的心思,也讓旁人百思不得其解。看來這個學生的父母是故意跟整個社會過不去,一個名字居然多達八種讀音,在交際場合如何運用呢?到最後隻落得別人想叫不敢叫,唯恐叫錯了被人笑話,吃虧的還是自己。別人叫不上來,可以避開不叫。一個人的名字存在但是別人不叫,那麼這個名字又有什麼使用的價值呢!
所以對於多音字應盡可能回避。如果要用,最好通過聯綴成義的辦法標誌讀音。例如:×樂天、×樂章。前者通過“天”說明“樂”當讀lè,後者通過“章”說明“樂”讀yuè。最後一個字用意義提示你前一個字應讀什麼。
漢語有大部分多音字在一個詞裏麵常用的隻有一個音。這樣的多音字在取名時就不必顧慮會產生誤讀。
忌諱讀起來“繞口”
命名有時可以用疊音的方法。如:楊揚、劉留、雷雷等。這樣的名字既好讀,又好記。假如不是疊音的姓名,名和姓的發音方法就要拉開一定的距離,不然,讀起來不順口,達不到目的。
有些名字讀起來就特別費勁、吃力,弄不好還會讀錯、聽錯。其原因在於取名用字繞嘴,差不多成了“繞口令”,如陳既濟、夏亞魚、張嘯潮、耿精忠、薑嘉鏘、江昌商、吳楚父、傅築夫等。這些名字,有的連用兩個同聲母字,如亞魚、薑嘉等。
有的連用兩個同韻字,如既濟、夏亞、嘯嘲、吳富、勵芝等。前一種是雙聲,後一類是疊韻。有的三個字同韻,如江昌商、吳楚父、傅築夫等。
所謂“繞口”字,主要是指雙聲字、疊韻字和同音字。由於聲母一樣,連續起來發音費力;韻母相同的字連讀,發音也不容易。所以,雙聲疊韻是導致“繞口”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忌用“拗口”字起名,主要是指不用雙聲、疊韻字起名。
把握了這個規律,就簡單多了。符合音美標準的命名,應當是名和姓的聲母不同組,韻母不同類。如:江濤、馮雨、郝韻、齊揚、餘飛、張鴻等。這些命名,因為命名和姓的聲韻異組異類,所以聲音有了變化,讀起來比較順口悅耳。
如果名和姓同組,甚至完全一樣,隻要處理好韻母的關係,效果也不錯;反之,名和姓同類,以致完全相同,那就要在聲母上做一番努力。如:彭真、馮帆、尤林、鍾晨、徐寬、張川等。
總用生冷字名字是供交往時使用的代號。人之所以使用這個代號,是為了不在喊李四的時候趙七答應。如果你取的這個代號許多人都不知道怎麼讀,那麼你這個代號就喪失了意義。當今是信息化時代,絕大多數電腦儲存的漢字僅限於常用字。如果命名時使用一些冷僻字,大多數人不認識,肯定影響了人與人之問的交往。命名使用生僻字,隻能大大增加別人工作的難度。
人們在取名時選用生僻字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與眾不同。
但平常人們認識的常用字,卻不過三四千字,而命名又主要是為了讓別人呼喚,並不是為了顯示學問。如果你取個生僻字來命名的話,肯定會影響你的生活。
有人舉例說,當你去某個部門應聘找工作時,主管領導看了你的簡曆後,如果叫不出你的名字,那麼對你的印象肯定也是不深的。如果他在叫你時,把你的名字念錯又經你糾正,這場麵可能會使領導下不了台。領導會覺得失了麵子而尷尬甚至惱怒,你也可能會因為領導連你的名字都不認識而生厭惡之心。日後在上下級交往過程中,就可能發生一些不協調、不融洽的現象。
其實不僅是工作上,在學習上也會受很大影響的。根據不完全統計,老師在叫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一般愛選擇名字比較簡單的學生提問,而對那些名字中帶有生僻字的學生,老師一般都會跳過去。一來,上課時間有限,老師不想因為幾個生僻字耽誤有限的時間;二來,老師也非聖人,他也有虛榮心,並且他比一般人更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所以他不願意自己在學生麵前讀錯字。為了避免讀錯,當然不讀為妙。
由此可見,命名固然要避開俗套和雷同,但更忌諱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不利於自身形象,妨礙了交往,得不償失。
我國漢字數量巨大,僅《康熙字典》就收有42174字。另外,繁簡字、古今字、正俗字之間往往有特別細微的差別。現在人們取名愛翻看《康熙字典》,這是不可取的。我們要借助工具書,最好的是《現代漢語詞典》。它在每個字下還收錄詞語,這對於命名頗具參考價值。使用這部工具書也要注意避忌裏麵的生僻字。
忌諱姓名字體的單調重複有些人取名,愛利用漢字的形體結構做文章。例如:石磊、林森、聶耳這三個名字就是此例。這種命名的審美效果很好,可惜我們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太少了。而且哪怕石、林、聶三姓,也不可能大家都使用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