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2 / 3)

嬰兒的床也不例外。民間認為,每一張產床上都會有床婆。嬰兒一出生就受到床婆的保佑。床婆還能在嬰兒睡覺時教育他(她)。俗以為嬰兒睡眠中時有微笑、皺眉、努嘴等表情,便是床婆正在教他(她)呢。這時候忌諱將嬰兒弄醒,使他(她)“學習”中斷,恐將來變成癡呆。更忌諱給嬰兒換床,否則就沒有床婆來保佑了,別的鬼魅就會過來找嬰兒,會給嬰兒帶來厄運。

最後,忌不去廟裏還願。到寺廟中求過子的人家,等孩子出生後,要到寺廟中去還願。否則,會激怒“送子觀音”、“送子奶奶”等神靈,會將嬰兒再“收回去”。還願時除交上許願時說的錢數外,還要用黃金紙包一塊整磚,放在寺廟中,寫上還願人的姓名,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神靈的感謝。

喜禮禁忌生兒育女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我國的中原地區有給新生兒慶生的習俗。新生兒出生後,新生兒的家與外祖父家要相互走動送禮以示祝賀。親戚朋友也都會攜帶禮物前來祝賀。在送禮的過程中也是有許多禁忌的。

據《舊誌》說:“新鄉縣初生男女,三日報喜。抬禮盒,用米、麵、雞、酒之類。男用雄雞,女用雌雞。母家但受酒,餘物各添少許。雞之雄者,配以雌,雌者配以雄。仍令抬回。亦有牽羊者,須添配一羊。否則,折羊錢。越五日,母家備禮叩喜,男家擇吉請酒,謂之‘吃麵’。

母家贈小兒以首飾、衣物之類,厚薄不等。親友亦以雞酒致賀。彌月後,母家來接女,謂之‘住滿月’。”這一記載,概括反映出了中原一帶在慶賀新生嬰兒之喜中的習俗和禁忌。

同是在中原地區,喜禮的習俗和禁忌也是不完全一樣的。

在河南林州一帶,頭胎嬰兒,無論男女,報喜都非常鄭重。新中國成立前,有錢的人家會抬著食盒和酒壇,趕上兩隻脖子上係著鈴鐺的褐山羊,一路叮當作響地去嬰兒的姥姥家報喜,意思不言而喻。一路上鈴鐺叮當作響,不過是為了讓大家都知道自己家新添人口了。

新中國成立後,普通農家報喜時會將“喜帖”裝在一隻小木匣裏。

然後放在一個錢袋裏,讓一童子背著去嬰兒的姥姥家報喜。背錢袋的方式也是有講求的,通常說來是“男左女右”——一如果生的是男孩,則用左肩背著;生的是女孩,則用右肩背著。在去的路上,不許換肩,這樣到姥姥家以後,姥姥家的人一看便知道是男是女了。

到姥姥家後,姥姥家的人要招待報喜的人。準備的飯往往是烙油餅、做雞蛋麵疙瘩湯等,最忌諱給報喜的人吃麵條。據說如果吃麵條,嬰兒以後容易流鼻涕。

在河南開封一帶,生了孩子報喜一般以雞蛋作為象征物。在頭胎嬰兒出生的當日,就由嬰兒的父親提著雞蛋去嬰兒姥姥家報喜。

這個雞蛋裏邊是大有學問的。如生男孩兒,煮雞蛋六個或八個,必為雙數,忌單。用紅顏色塗過之後,在雞蛋的一端,再用墨或鍋底炭染一黑點,表示為“大喜”。如生女孩則煮雞蛋五個或七個,必為單數,忌雙。也用紅顏色塗了,不再染黑點,表示為“小喜”。

報喜後,嬰兒的姥姥要烙一張麵餅,讓嬰兒的父親帶回去。回家路上,嬰兒的父親要把那張餅撕碎了喂狗,直到拋盡為止。據說這樣就可以保佑嬰兒成人了。因為代表其“本命”的那張麵餅已經喂過狗了,所以嬰兒可以不必再有什麼憂慮,也不會再有什麼災禍了。

在河南上蔡一帶,生頭胎嬰兒後,去報喜的是男方的上輩,也就是嬰兒的爺爺輩的人。報喜時,除了送一些平常來往時送的禮物以外,還要送一隻雞。送雞是有講究的:如果生的是男孩,要抱一隻公雞,稱之為“大喜”;如果生的是女孩兒,則抱一隻母雞,稱之為“小喜”。如果生的是雙胞胎,則送兩隻雞。嬰兒姥姥家的人見到送的雞以後無須多問就知道生的是男是女了。

報喜時,雙方還要商定好“送祝米”的吉日,也就是嬰兒姥姥家的人去嬰兒家送賀禮的時間。這個日子忌諱選在每個月的中旬,因人們認為“十”與“死”同音,所以特別避諱。嬰兒姥姥家的人要抬著禮盒,挑著禮挑去“送祝米”。挑禮挑忌諱用竹籃子,因為俗語說“竹籃子打水一場空”,主要是怕對嬰兒不利,因此特別忌諱。在送的禮物中配一隻雞,男孩配母雞,女孩配公雞。這有祝嬰兒成人婚配之祝願。男方招待女方家吃飯,主食往往是蒜麵條,這被人們稱為“吃喜麵”。

起名、認千親禁忌嬰兒降生後,長輩便想著給嬰兒起一個響亮的名字,有的在嬰兒出生前已經考慮很長時間了。給嬰兒起名的許多禁忌在本書的“起名禁忌”一章已經說過了,在此不再多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間有一種“碰名”的習俗。

一在河南鄭州、開封一帶嬰兒出生後第一天早上,嬰兒的父親要出門碰名。碰上頭一個人,無論是男女老幼,跪下就磕頭,然後說明家中生孩子,讓對方起名。農村過去起早的,多數是拾糞老頭,有的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礙於習俗,不能推辭,隻好信口胡編一個,於是“糞筐”、“籮頭”、“狗妞”、“豬娃”的,就出來了好多。這樣的名字雖然聽著粗俗,但是人們歡喜,特別是對於那些剛生出來就顯得很柔弱的嬰兒起個賤名,才能順順利利地長大成人。

有些地方,給嬰兒起過名的人還要被認成幹親。在認幹親的時候,人們最喜歡姓“劉”的和姓“程”的,因其與“留”、“成”等吉祥的字眼兒發音相同;最忌諱的是碰上姓“王”的和姓“史”的,因“王”、“史”與“亡”、“死”等凶厄的字眼兒發音相同,怕不吉利,會讓嬰兒夭折。但若真的碰上了,也不能不承認,不能再去另碰一次,最多暗地裏祈禱、禳解一番也就算了。

哺乳禁忌嬰兒出生以後,大多都倡導母乳喂養。因為母乳喂養一般不感染疾病,而且來自母體的抗體能夠增強嬰兒的免疫能力。在哺乳嬰兒的時候也有些禁忌。

浙江及沿海一帶,忌產婦產後直接哺乳嬰兒。在民間有嬰兒周天(24小時)討“開喉奶”,亦即“乞奶”的習俗。嬰兒生下一晝夜後,先向鄰家討奶吃,叫開喉奶。之後產婦才親自給孩子喂奶。討開喉奶時十分有講究:生男要討生女的鄰居,生女要討生男的鄰居,必須是別姓的,表示將來向別姓找對象。其意在於祝願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得到好婚姻。被乞奶的一方必須是產後四個月的人家,不然,會“喜衝喜”。

在哺乳方麵,忌乳母在熱、寒、怒、醉、房事的時候哺乳,避免嬰兒受損。如果因為奶水不足或者其他原因,請人替自己哺乳嬰兒時,要選身體健康、有福氣的人家,忌用有狐臭、疥癬、癲癇等病的人做乳母,以免嬰兒遭感染患病。此外,忌嬰兒喂得太飽,以防積食。

言語禁忌生了孩子是大事,所以在說話上也要講究。

在河南林州一帶,生男孩的人家一個月內禁忌說“男”字,其用意是怕走漏消息以後,被邪魔拉去,有的甚至要稱“生的是個女孩”。單這一方麵就把中國人自古以來重男輕女的思想表露無遺,人們重視男孩,擔心失去他,用女孩兒來掩飾。非但如此,有的男嬰生下來之後體弱多病,家長怕難成活就把他當成女孩兒來養,這顯然和現在說的語言禁忌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杭州一帶,嬰兒出生一百天後,人們忌諱說“百日”,而是說“百祿”。因為“百日”特指人死後的百天紀念,所以十分忌諱。而“百祿”

又因為與“不祿”諧音,不祿也有死的含義,所有人們又把“祿”讀成“羅”。

這些語言禁忌不但在漢族有,在一些少數民族也存在。如基諾族在嬰兒滿月那天甚至一整天都禁忌講話,以此來保障嬰兒滿月日的順利度過。

多數地區還有忌言嬰兒有病與否的風俗。說嬰兒有病,是怕嬰兒一旦有病了,或者有病了以後病會越來越重。不能說有病,說“這孩子身體不錯,從沒病過”卻也一樣是犯忌的。因為,說“沒病”若被病魔聽到,提示了它,倒非叫嬰兒大病一場不可,豈不就壞了。

嬰兒驚嚇禁總嬰兒忌受到驚嚇。嬰兒剛剛降臨到世上,對一切事物都是初次感觸,在接觸新事物的時候,也有著跟成人同樣的好奇心和恐懼感,而他那麼小,所以人們覺得嬰兒更愛被“嚇著”。因而產房內忌大聲說話,忌器物相撞,忌生人往來,忌燈光太強,忌冷熱物觸動嬰兒。這樣做是讓嬰兒先擁有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等慢慢長大後再漸次擴大視野,接觸更多的新奇事物。

如果嬰兒被嚇著,忌大人大聲叫喊。俗以為可輕輕摸摸嬰兒的耳朵垂,便能讓嬰兒鎮定恢複過來。河南林州一帶還有一種“掛神鎖”的風俗。當地人在嬰兒出生後,便用一把鎖鎖在門上,直到滿月後才打開,目的是為了避免嬰兒的魂魄被驚嚇著或者被生人、野鬼“帶走”、“攝去”。或者用紅線穿一枚到四枚小銅錢掛在嬰兒脖子上。俗以為嬰兒的魂魄也像自己家中的物什一樣,是能夠用這樣的辦法“鎖定”、“拴牢”

的。

嬰兒飲食禁忌由於出生一個月到一周歲的嬰兒,正是旺盛的生長發育時期,這個時期嬰兒的飲食特別重要,所以民間有許多嬰兒飲食的禁忌。

嬰兒忌吃生、冷、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在北方,嬰兒未滿月時,隻吃母乳,別的忌食,可喝稀粥、麵湯、菜湯等,忌食肉類、豆類食品。直到滿周歲後,才能吃葷腥。否則,嬰兒會積食、生病。想來這是有一定科學性的,嬰兒的消化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再吃些生、冷、硬等大人都不好消化的食物,小孩兒難免不生病。

嬰兒穿衣禁忌嬰兒出生三天以後,民間通常要給嬰兒洗一次澡,俗稱“洗三”。

冼完澡後,可為小兒穿件小褂子,但忌諱穿褲子。民俗認為,嬰兒不到一百天不許穿褲子。說是如果穿上褲子,嬰兒的腿腳就不方便了,一旦被什麼鬼神抓住,想跑都跑不了,隻能隨鬼神而去。這可能是因為人們認為嬰兒的生命力太嬌弱了,一不小心就會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