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生(雙胞胎)嬰兒,穿戴忌不同。如雙生子(女)穿戴不一,別人見了會責怪的。大概因其相像是天意原因吧。‘嬰兒洗浴禁忌由於嬰兒躺著的時候比較多,所以應當給嬰兒勤洗澡,以防止嬰兒生疔、瘡,還可以促進寶寶的全身血液流通,能使寶寶更快更好地成長。在民俗中給寶寶洗澡也有些禁忌。
首先在民間給嬰兒洗澡有擇吉日的說法,人們認為“寅卯酉”日是吉日,可以給嬰兒洗澡,而“壬午丁未癸巳”是凶日,千萬不能給嬰兒洗澡,不然會影響嬰兒的健康。
洗澡時還要強調水的溫度,不能太涼也不能太燙,這大概是出於害怕把嬰兒凍著或者燙著來考慮的。洗完以後還要在嬰兒的身上塗上蚌粉,據說能夠避邪。嬰兒洗澡的洗嬰水,特別是剛生下來頭次洗嬰水,忌諱亂倒,恐會冒犯神明。據信,嬰兒四個月內,胎神還在附近停留未去,因而仍要處處小心,如果汙及胎神,就將使嬰兒招災。
嬰兒見人禁忌嬰兒降生以後,在許多民族、許多地區有懸物忌門的習俗,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忌諱嬰兒見到生人。
在浙江溫州一帶嬰兒百天以內禁止出門,外客也禁忌人內探視嬰兒。不然,嬰兒見到生人“犯衝”,對嬰兒不好,甚至會死亡。
瑤族認為有穿白衣、草鞋的外人進入產房,會引起月子裏的嬰兒晝夜啼哭,不吃奶,不入睡,總之後果會是相當嚴重的。
侗族人家添丁生子,將第一個來家者稱為“踩生”人。若是男踩女嬰,則以為陽氣重,女嬰大吉,易養成人。而踩生的人要倒黴三年,主人須熱情招待。若女踩男嬰,則認為陰氣重,男嬰不利,會體弱多病。
踩生者三年內必有好運,但要受到主人冷落。
蒙古族新生兒降生以後,在滿月前通常不讓其他人來串門,因此會在門口做個標記。如果生男孩兒,則用榆樹條或者柳樹條削製成弓箭,以白哈達或棉布條卷纏箭尖,掛在門的右邊;如果生女孩兒,則用紅布條掛在門的左邊。外人看到這些標記以後自然就會離開。
繈褓禁忌繈褓是指包裹嬰兒的帶子和被褥。繈指嬰兒的帶子,褓指小兒的被褥。對於繈褓通常都是忌新喜舊,主要是恐新布會損傷嬰兒。又有人說最好是用長壽老人的舊裙襖做繈褓,可保嬰兒長壽。繈褓又忌太厚,俗謂好使嬰兒生瘡,或說易令嬰兒體弱怕寒。繈褓被嬰兒的便溺弄髒,忌洗完後掛在高處晾曬,又忌夜晚不收回房內,否則外邊的鬼神就會附在嬰兒的被褥上來妨害嬰兒。
剃胎發禁忌嬰兒滿月或者百天後有剃胎發的習俗,又叫“鉸發”、“落胎發”,是滿月禮中重要的一項。《東京夢華錄》記載:“浴兒畢,落胎發,遍謝坐客。”剃滿月頭要保護囟門,不能把頭發全剃光,稱為留胎毛。有道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許扔掉,有的父母將其收藏,有的縫在嬰兒的枕頭上,有的做成胎毛筆,作為永久紀念。
台灣民間給嬰兒剃滿月頭前,要先將煮過雞蛋和鴨蛋的水倒進洗臉盆中,再放人石頭一個、錢十二文、雞蛋一個及少量的蔥,把蔥碾碎後以其汁水洗嬰兒頭發,並把蛋黃塗在頭發上,然後剃去胎發。台灣俗話“鴨卵身,雞卵麵”,指的是孩子的身體像鴨蛋一樣長得大,臉像雞蛋一樣美麗。石頭喻示嬰兒腦殼硬並有健康身體,錢代表日後能大富大貴,蔥可使頭發長得濃黑,蛋黃則可以洗去汙垢。剃完頭發後,請鄰居把嬰兒抱到屋外,並拿著竹子追趕雞群,俗稱“雞簍”,同時唱著童謠:鴟鵠鴟鶚飛上山,囝仔快做官;鴟鵠鴟鶚飛高高,囝仔中狀元;鴟鶚鴟鶚飛低低,囝仔快做父。這種童謠用來祝福男嬰。如果是女嬰,則隻唱“鴟鴉、鴟鴉”就行了。
在江浙一帶,剃去嬰兒胎發叫做“打光光”。剃腦門上的要留足方一寸多的頭發,叫做“孝順發”。而且儀式也很有講究,在剃胎發前,一般事先備好一紮蔥、一紮芸(即“油菜”)、一把斧頭,俗稱“千年斧”。
抱嬰兒的人腳踩著用紅彩包的蔥、芸、斧,待胎發剃好,嬰兒父親馬上把蔥和芸拿去栽種。蔥與“聰”、芸和“運”、斧與“富”諧音,腳踩蔥、芸、斧,預示著嬰兒自幼踏在富貴、好運、聰明的福地上,長大後必然聰明伶俐好運氣。此外,蔥和芸生命力特別旺盛,種於泥土中,便能生根、開花,四季常青,預示嬰兒健康成長。
山東青島習俗是嬰兒“過滿月”時給嬰兒理發,俗稱“鉸頭”。鉸頭要在上午進行,請族中未婚姑娘在嬰兒頭上自下而上鉸三圈,鉸下的胎毛用一張麵羅接住,再用紅布包好,縫在嬰兒的枕頭裏。鉸頭時須有舅舅在場,如舅舅不在,則在小孩身旁放一個蒜臼,諧音“舅”,代替舅舅參加。下午,由舅舅搬回去住,叫“搬滿月”。安徽徽州的習俗也是在嬰兒滿月時剃胎發。剃畢,取熟雞蛋去殼,在嬰兒頭頂上滾動數下,據說是為解除胎氣。
其他禁忌忌嬰兒看戲,包括布袋戲、傀儡戲,因為戲曲中的人物往往都比較誇張,容易嚇到嬰兒。再者也害怕遭到戲曲中的人物衝害,讓嬰兒身殘體弱。
忌撓腳板,在民間覺得撓嬰兒腳底板會使其長大後膽量小,不敢過橋。事實上是怕嚇著嬰兒。
幼兒時期禁忌幼兒期,通常是指人一歲至三歲這個時期。此時期的孩子雖然與一歲以內的嬰兒比起來,身長和體重的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也處在人生的快速發展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生長迅速,一般到兩歲就已經可以說多詞語的句子,有的甚至還有了一些自理本領,比如吃飯之類。雖然如此,他們仍然不能獨自生活,需要父母的照顧和指導。這其中有一些需要父母們注意(禁忌)的事情和一些需要教育給幼兒們注意(禁忌)的事情。從這些值得一提的禁忌事項來看,大體上不外乎是有關幼兒身體健康、心智發展方麵的禁事。
幼兒生病時的禁忌通常要采取忌門的措施,即在門上貼掛紅布條,插樹枝,掛草帽、竹笠,或在門前生火等,禁忌生人人門。白族在小孩出天花時,用小紅紙旗和柏枝插在大門上,表示禁忌生人入門。將生病的幼兒與外界隔絕開來之後,往往還要再請巫師、鬼師、端公等來作法驅邪。布依族小孩生病要請鬼師“端命宮”,請鬼師時,忌外人過路或講話。
幼兒生病如有昏迷不醒的情況,俗以為是被鬼祟迷惑,或認為是魂魄離體,被妖怪、鬼魅攝去。要施“喊魂”術。據說如果不“喊魂”,幼兒有可能病逝、夭折。這是父母最恐懼出現的情景,所以忌諱不遵守這種風俗。
幼兒的服飾禁忌孩子雖小,穿著上也很有講究,其中有諸多的禁忌。
山西晉中一帶,當奶奶的要背著孫兒走街串巷,到各家求取少量米麵和小布塊,仿佛行乞的樣子,稱為“討百家”。回家後,用米麵給孩子做飯,把布塊拚接起來做成小衣服,稱之為“百家飯”和“百家衣”。民間認為,這樣一來,孩子會身體強壯,無病無災。
山西臨汾等地,講求用奶奶穿過的舊藍布衣服給孩子改做小衣服,取的是“藍”、“攔”同音,預示孩子穿上這種衣服,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保證。
貴州一帶,忌諱小孩不脫鞋子睡覺。人們認為小孩兒穿著鞋子睡覺會被鬼魅領走或者被鬼迷惑。
浙江溫州一帶,有忌幼兒穿豔色衣服的習俗。如果小兒穿了紅色衣褲,外邊還要套上網衣,佩上虎爪或特製的腰帶,來避邪惡。
中原一帶,俗忌幼兒衣物過夜不取。據說夜間多鬼鳥,怕汙衣物,使幼兒生病。還說世界上有一種鬼車鳥,能人人家收魂氣。如果讓其襲取幼兒晚上晾在外邊的衣物,會對幼兒不吉。在台灣也有此種禁忌。據說忌幼兒衣入夜不收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恐感染八邪之害,即溫、熱、風、寒、驚、積、餓、飽是也;二是怕感染無辜鳥屎。無辜鳥或為姑獲鳥。傳說此鳥晝藏夜飛,比鬼神還可怕。但是這種鳥沒有後代,愛偷人類的孩子來寄養。如果小孩兒的衣服在晚上不收回,會被這種鳥兒叼走,人們認為那就等同於嬰兒被這種鳥叼走了。
幼兒的遊戲禁忌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玩的遊戲有踢毽子、跳繩子、捉迷藏等,這些遊戲給孩子們帶來無限樂趣,但是有些遊戲是忌諱的。
忌幼兒數星星的習俗,是很廣泛的。天氣晴朗的夏夜,點點繁星掛在天上,小孩子們喜歡數著玩。這時大人一般要告誡一聲:‘小孩子不能數星星,長大了不識數!”星星是數不完的,恐怕幼兒數來數去數不清楚了,所以禁忌。
小孩還忌捉麻雀。不然,寫字的時候,手要顫抖。大概是由於麻雀的“麻”字和手麻諧音而成忌。小孩又忌捅屋裏的燕子窩。據說捅了燕子窩眼要瞎的,不吉利。這是人們希望保護燕子,以玄鳥為吉祥物的心意表現。貴州的小孩還常被告誡,不要打死毛蟲、螞蟻,不然睡覺後會被索命。夜問不能照鏡子,不然會夢魘。不能用手指著不圓的月,不然耳根要潰爛。
教訓幼兒的禁忌忌養兒不教。人們常說,‘小樹要砍,小孩兒要管。”幼兒的是非觀念沒形成,家長必須對其進行教導,引其明辨是非。誰家的孩子有作為,被認為是與家教密切相關的,所謂“教子有方”。俗語有“子不教,父之過”、“逞子如殺子”之說,又有“慣兒不孝,慣狗上灶”、“國敗出妖,家敗出嬌”的說法,都是禁忌養兒不教育的。
雖然忌諱養子不教,但是養兒教兒也有些禁忌。貴州一帶,忌諱在早晨打罵小孩子,如果早晨起來打罵小孩兒,會引來天災或者打破碗盞,或者有別的過失。除了早晨以外在其他時候都可以教育孩子,甚至打罵。
舊時,中國人不但不反對體罰,甚至還有些倡導,所以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語,但體罰也有忌諱。通常說來,打孩子隻打屁股,不打上身,更忌諱打頭、打臉,不然會“打傻了”,或者打得臉皮厚了,更不服管教。打孩子的器具不能用尺子。俗以為尺子是量長短的,擔心用尺子會阻礙其長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