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蕭衍接收蕭寶卷後宮時,吳景暉已懷有身孕。女人一般是懷胎十月才生孩子,而吳景暉七個月就生了蕭綜。蕭衍並沒有疑心,視之如親子。吳景暉後來把真相告訴了已快成人的兒子。蕭綜不信,於是將蕭寶卷的墓挖開,掘出屍骨,“滴血認親”。
中國人通常稱精力旺盛,性情剛烈的人為“血氣方剛”;隻憑一時情緒衝動而產生的勇氣為“血氣之勇”,所以血氣是與一個人的精靈魂魄分不開的。因此,“惜血”就成為人之常情,而“失血”也成為一種禁忌。
如果某個人臉色蒼白,便說此人是“失了血”、“血氣不好”,是不吉利的兆頭,需要趕緊想辦法治療,不然人們便不敢過於接近,而他本人也會因此惴惴不安。如果受傷失血,就更要抓緊補養,最好是殺隻雞,一方麵補身子,一方麵還可取個“吉(雞)利”。在這種信仰觀念的左右下,中國人對於“獻血”、“抽血”是頗為顧慮的,假如沒有道義上的考慮,那是絕不可能去做這種事的。
非但如此,血在人們身上還有兩方麵的特性。一方麵血液是神聖的,一方麵血液是肮髒的。人們覺得,在祭祀或者設壇時,薦獻的牲血,以及交拜、發誓時刺破胳膊所滴下的血,是神聖的、有禁約力量的。而婦女的經血、分娩時流下的血水便被視為不淨,是危險而必須避諱的。
正是因為血液是紅色的,所以紅色也能夠讓人聯想起血液。有人說紅色禁忌也是變形的血液禁忌。交通崗上的紅燈,是禁止通行的信號;用紅色墨水寫信也是忌諱,表明的意義是要與人斷交;還有新娘子頭上的紅蓋頭,除了新郎,別人是不準亂動的。
又因為血氣是青春活力的象征,所以紅色衣服也成了少女的專利。
在中國,年輕女子穿紅色是很漂亮的,年齡大的人再穿紅衣服就有失體統了,老年人則更是忌諱穿紅衣了。這些恐怕都是血液禁忌的折射反映。
此外,“紅色”能夠避邪,也是血液禁忌的一種運用。這是把“視血為忌,見血而避”的思想強加到了鬼神精靈的頭上,用這種法術來達到人們心理的平衡。
汗液禁忌汗液是從人體的汗腺分泌的液體。由於外界溫度升高,或體內產熱增多所致的熱刺激引起的發汗稱知覺發汗。發汗區域分布廣,全身很多部位,如前額、軀幹前後、腰部、手足及腋下都是容易出汗的地方。
人們在激烈運動之後,或者因為天熱、勞累,皮膚上都會流出汗液來,甚至過分緊張也一樣會流出汗來。中國民間俗信以為,汗液和血液是相似的東西,都發於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汗出於心,在內為血,在外為汗。”既然汗和血是同類的東西,那麼汗液和血液一樣,是應當有所禁忌的。
首先忌夜間“盜汗”。“盜”有偷竊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間鬼祟活動,來比喻該病症具有每當人們入睡以後或將入睡之時,汗液像盜賊一樣悄悄地泄出來的特點。如果有病,夜間“盜汗”,必然驚覺,或以為是不吉的。
其次,忌天熱勞累無汗。人們覺得盜汗不好,可是如果天熱、勞累而不流汗,也不好,是血氣不通暢的表現。
另外,出汗多時,忌洗冷水浴,忌喝井中的涼水,忌立刻脫掉衣服,忌站在風口等。不然會使汗出不來,憋出毛病。傷風感冒以後,民間常熬薑湯給病人趁熱服下,蓋上被子,捂得嚴嚴實實,把憋在身體裏的汗逼出來。這些大都是勞動者在生活中的經驗總結。舊時靠迷信活動騙錢的人也經常附會一些鬼怪魂靈的事在上邊,大都是臨時胡編的詞句,談不上信仰。
精液禁忌精液由精子和精漿組成,它不但含有水、果糖、蛋白質和脂肪,而且還含有多種酶類和無機鹽。精子由睾丸產生,精漿由前列腺、精囊腺和尿道球腺分泌產生。
古人覺得精者,靈也,真氣也。《周易·係辭上》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唐孔穎達解釋說:“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
因此人們認為精在於人,是為人的精神魂魄生命也。人稟承精氣而為人,精氣應常聚而不可多分。所以不少鬼故事裏有很多女鬼,為了再世為人去勾引未婚男子來吸取他的精氣精液。
人們逐漸有了一定的性知識之後,知道了精液與人的孕育有關,於是對精液的珍惜也就加倍自覺了。民問有“十滴汗一滴血,十滴血一滴精”的俗話,正是這種“惜精更甚於惜血汗”觀念的典型表述。民問以為縱欲過度會使人喪失生命,所以男人好色恣情是一大禁忌。據說漢朝時期的漢成帝就是被趙飛燕姐妹迷惑得淫欲過度而死在趙合德的床上。
發須禁忌傳統文化中,頭發和胡須代表著一種禮儀,是禮貌、文明的表現。在剛剛設立刑罰的時候,髡刑是最重的刑罰之一,就是把犯人的頭發和胡須剃光。古語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剃光犯人的頭發,等於警戒和提醒犯人,你是一個不講孝道的人,現在頭發剃了,在牢裏老實待著思過,改邪歸正,長出了頭發,才能光明正大生活。
另外,人們還認為人類的靈魂都躲藏在頭發和胡須裏邊,如果剪去頭發,無異於是剪掉了這個人的靈魂。中國人向來提倡形神合一,人們覺得如果失去了靈魂就像一個行屍走肉一樣。同時人們也擔憂,頭發被仇人所取,當成對付自己的工具一一通過對發須施行巫術來傷害自己。
中國人重視發須的例子也有很多。
我們把原配夫妻叫“結發夫妻”,這來自於古代男女結婚的儀式,也就是雙方在喝交杯酒之前要各剪一綹頭發,挽在一起,表示“永結同心”。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首先,人們剪掉了不能輕易剪掉的頭發,充分證明對婚姻的重視。另外,頭發是腎之精華,心之血餘,從生理上講,男女結婚就是精血的結合,把雙方剪下的頭發挽在一起就表示血脈相融。另外,頭發還是人體當中永不腐爛的物質,結發行為也是一種關於愛情恒久的美好期望。
由於受發須與靈魂有關觀念的左右,再加上封建禮教、功利思想的傳播,民問也就產生了許多關於發須的禁忌習俗。
首先,胎發禁忌。新生兒的胎發,百日內是不準剃去的,不然小兒就有夭折的危險。可以剃胎發時,忌剃正頭頂上的胎發,因為頭頂俗稱“歇信”、“天靈蓋”,那裏的波動起伏讓人覺得可能就是靈魂出沒的地方,因而必須特別小心避忌。這個地方也是不許手觸或拍打的。人們覺得手觸或者拍打會弄傷了天靈蓋,會使小孩子變成啞巴或者成為癡呆兒。因此,小孩子剃頭,周圍的頭發都可以剃光,唯有此處一定要保留。
小孩兒的頭發長長了,就編成一個小辮,辮梢上係一根紅頭繩,表示警戒。在小男孩後腦或在頭頂的一邊留一撮頭發不剃在不少地方都流行,直到讓它長到十二三歲才剃掉。有的還把縷頭編成小辮兒,俗稱“八十辮”,是祝福小孩兒成人、高壽的意思。尤其是一個男孩兒,十分寶貴,更要如此。
其次,理發禁忌。關於理發或者不理發成為禁忌以及成為法令的事,在曆史上還有一段傳說。
清朝,中國的男性全都剃光了頭,隻留頭頂一塊頭發,結成長長的發辮背在身後。這原是滿族的習俗,是滿族統治者統治了中國之後強加給中國其他民族的。傳說,清朝剛建立時,並沒有推廣此風。在上朝的時候,殿陛之間,分滿、漢兩班文武大臣站立,各有各的打扮,倒也相安無事。後來,溜川有個叫孫之獬的,在明朝時也曾官至九卿。清兵人關後,他全家就一起改成了滿族的服飾,連發辮也留起來了。有一次他上朝覲見皇帝,歸人滿班。滿族的大臣說他是漢人,不許他歸人滿班,於是他就歸入了漢班。誰知道漢班的大臣嫌他是滿人的裝束,也不許他歸入漢班,弄得他很沒麵子。於是他就向清帝奏言道:“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此番話說服了清世祖,於是下令削發。
遇喪事,禁忌理發、剃須。對於一般百姓來說,如果家中父母去世,這家的男性從得知這一惡耗的那一刻起,在一個月或百日內不得理發、刮臉。這可能是中國人一直有發須受之於父母的思想,所以不能在先輩去世時拋棄,以示孝順之心,以表哀痛和思念之情;也有人說,這是追思故人悲傷感懷,不思整理容顏,表明孝敬之心的;還有人講,不理發、不剃須是擔心剃發以後改變自己的形貌。
理發、刮臉不僅在喪葬期問被禁止,其他方麵也還有許多禁忌。
有外甥禁忌在舅家剃頭的風俗。說是假如外甥在舅家剃頭會“妨舅”。
“舅”與“舊”諧音,“舊”有老年人的意思。據《爾雅·釋親》的注疏雲:“舅者,舊也;姑者,故也。舊故,老人稱也。”可知,妨舅即為妨舊,亦即傷害老年人的意思。這一習俗過去在河南、河北、山東等中原地區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