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愛情(2 / 2)

理發師就這樣成為一個情結。也可能正因如此吧,它成為電影永遠的題材,有那麼多的人熱衷去拍理發師——先說國內的,1962年,上海天馬公司曾拍過一部《女理發師》,主演是漂亮活潑的王丹鳳,當然,這部電影不是表現情欲,而是歌頌勞動。2000年以後,國內拍的兩部有關理發師的,一部是畫家陳逸飛投資拍攝的電影,片名就叫《理發師》;另一部,則是關之琳主演的《做頭》,這兩部電影都與情欲有關。

俄羅斯的 《西伯利亞的理發師》算是一部不朽的經典了。在觀看這部片子的過程中,我不斷嗅到了陽光、雪原、白樺林的氣息,品嚐到人生的辛酸與苦澀,甚至看到了愛情和人性在絕望時升騰起的淡黃色的塵煙——1885年,俄羅斯的冬天,在通往莫斯科的列車上,一個軍校學生被惡作劇地留在了一個包廂,邂逅了一位身份特殊的美國女子——簡,他們一見鍾情並且發生了一夜情。很快,這段如膠似漆的愛情戛然而止。琴聲如訴中,年輕的士官生卷入時代的漩渦,一切都身不由己——帝國的天翻地覆毀滅了他的理想和生活,士官生被發配到西伯利亞,跟一個當地的女子結了婚——那段美好的愛情像另外一個世界的招幡,殘留在他的記憶深處。同樣,在大洋彼岸,那個女子一直沉耽於愛情之中。一直到10年後,女子帶著她與士官生的孩子去了西伯利亞。在極地之側,因為他們的團圓,有了一線生機和溫暖。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怎麼也不明白為什麼這部電影叫《西伯利亞的理發師》。在電影中,我似乎找不到與理發師有關的東西。後來,我又看了第二遍,這一次我找到了許多跟“理發師”有關的元素:當初士官學校在排練莫紮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時,那個士官生演的角色,就是理發師;在西伯利亞,有一台砍樹的機器叫“理發師”;當然,最重要的是,男主演被貶西伯利亞時,小木屋裏放著推子和剪子,可以看出,在當地勞動改造時,他從事的工作,就是理發師……理發師像一個圈,套住了主角的人生,他逃不脫命運的安排。電影仍舊有著宿命的詮釋:男人活在記憶裏,女人活在愛情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