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3:演講稿實例——態勢篇(七)(1 / 3)

敢做世間第一人

——陳立明

演講緊緊圍繞“敢做世間第一人”展開論述。“第一步”的精神永遠閃光,“第一步”的精神無比偉大,“第一步”的根源是“敢”字當頭,演講者把“第一步”作為演講的紅線,牽住了聽眾的心弦。演講時要注意抖擻精神,用自然優美的動作,表情把“第一人”的風采展現給聽眾。

如果我們回過頭去,審視一下曆史老人留下的悠長的足跡,那麼,閃光的會是什麼呢?我想,閃光的莫過於無數第一個真理的發現者,第一個發明創造者,在各個曆史時期、各個領域跨出(右腳跨出一小步)的偉大的“第一步”。

難道不是這樣的嗎?第一個站立起來的猿人,使得人類走出了決定性的第一步。沒有這個第一步,也許就沒有人類的誕生;第一個發明蒸汽機的瓦特,使人類跨入了工業化的文明時代。沒有這個第一步,也許曆史仍在馬車的牽引下,緩緩地爬行著;馬克思第一個發現和指明了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揭開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他所跨出的偉大的第一步,更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這偉大的第一步,不斷地增強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構成了人類繼往開來的鏈條。

曆史的先哲和偉人給曆史烙上印記的每個第一步,都是在前無古人的荒蕪的荊棘處留(頭略低,手指向下方)下的。他們肩負著因襲的重壓,在茫茫的迷霧中孕育和分娩著曆史的新生。他們敢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敢做別人不敢想的事;站在科學和真理的洪流之中,他們敢做世間“第一人”語氣加重,略作停頓!這就是他們偉大之所在。他們的豐功偉績,曆史將永遠銘記;他們“敢做世間第一人”的開拓精神,人們將會一代接一代地發揚光大(身子微傾,右手伸向前方,精神抖擻)。

我們正處在一個從落後走向繁榮的曆史時期,我們正在進行著一場前無古人的偉大改革,我們又是多麼需要這種“敢做世間第一人”的開拓精神!我們曾經有過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四大發明”等無數世間“第一步”,使得我們一度處在世界文明的前列。隻是到了近代,封建專製扼殺了無數想做世間第一人的救國誌士。我們落後了,挨打了(嘴張大,眉緊皺),遭到了曆史的懲罰。中國共產黨解放了我們這個長期遭受壓迫和禁錮的民族,又領導我們朝著現代化的目標前進,我們應該有無數敢做世間第一的人,來振興中華!在未來的新世紀麵前,如果我們能夠站在大多數現代化領域的冠軍台上,那將是何等輝煌的美景嗬!但是,如果我們守舊、裹足不前,沉湎於曆史的回憶,而不敢打破陳規陋習;或者左顧右盼,總是“一慢二看三通過”,不敢爭當世間第一人,那樣,我們將永遠落後於曆史的步伐,而將喪失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資格。我們麵臨著一個嚴峻的選擇:或者前進一步生,或者裹足不前死。我們必須奮勇前進。裹足不前不是我們這個充滿活力的民族的性格,衰亡也不屬於我們這個解放了的民族和時代!(右手手掌張開,伸向前方)

我們(雙手撫胸,至“開拓者”處,右手放開)是“敢做世間第一人”的一代開拓者。我們要為民族振興、曆史進步而“敢做世間第一人”。那種假“開拓”而沽名釣譽者,以“改革”營私利者,正是我們民族振興最凶惡的敵人,是被曆史唾棄的罪人!我們深知:在民族振興的大業中,個人得失是渺小的;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個人命運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們追求站在冠軍台上的榮譽。但站在冠軍台上的首先必須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們渴望著在民族振興的紀念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但載入春秋史冊的也首先必須是我們偉大的人民(右手前伸,抬頭挺胸,配合點頭動作)!

敢做世間第一人,要有向陳規陋習和傳統觀念挑戰的勇氣,要有為了真理而不惜觸犯“天條”、驚動“眾怒”的膽略。哥白尼敢與“地心說”的陳腐觀念挑戰,第一個提出了“太陽中心說”;哥倫布不滿空白處的版圖,因此揚起了第一麵探索新大陸的征帆;毛澤東同誌不畏“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的打擊迫害,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敢觸犯被奉為“天條”的“中心城市暴動”的模式,創造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城市的戰略,引導中國革命走上了一條成功的道路,從而發展馬列主義理論。我們甘做先爛的出頭椽子,選擇“出頭鳥”首遭攻擊的命運,絕不以俗氣取代銳氣,將開拓的熱情轉換成安逸的溫情。因為曆史和我們都不能再沉淪下去了。我們隻能執著地朝偉大的第一步(往前跨出一步)奮進。

正像曆史不能忍受小腳女人的蓮花碎步一樣,曆史也不能容忍超越一切的空想。敢做世間第一人,意味著我們要有深刻的思想、科學的認識和切實的行動。不切實際的標新立異者,隻能使我們的事業在“高血壓”中“中風”倒(右掌往後一劈,在空中停留後放下)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隻能在玫瑰色的思想中浪費生命,而無益於曆史的進步。敢做世間第一人,意味著要準確地把握住真理的潮頭、科學的脈搏,並傾注全身心的一切。陳景潤摘取數學皇冠而留下的幾麻袋演算紙上,記錄著他的青春和心血,也記錄著“敢做世間第一人”的科學求實精神。敢做世間第一人,不僅意味著成功的喜悅,更包含著失敗的創痛。許許多多的第一步,不正是無數代人的無數失敗才邁出去的嗎(表情肅穆)?因此,我們不僅要敢做世間第一個成功者,也要敢做世間第一個失敗者!在這樣的失敗者身上,同樣閃耀著“敢做世間第(右手伸直大拇指,其餘四指彎曲,飽含深情)一人”的思想光芒!

環境與現代化

——潘辛敲

讓我們一道呼喚,呼喚藍天白雲,呼喚青山碧水呼喚美麗的生活,現代化需要優美的環境,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演講時要注意情緒及眼神的運用,要有感染力。

人們喜歡把四個現代化比做宏偉的大廈。那麼,這座凝聚著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大廈應矗立在怎樣的環境之中呢?如果天空中(手伸向空中,頭仰視)煙霧彌漫、大地上草木枯敗……這是現代化嗎?不,這不是,這是曆史的諷刺,這是人類的悲劇。我們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廈應該矗立在藍天麗日之下,茂密的森林勾勒出綠色的背景,鮮花爭奇鬥豔,小鳥在清風中歡唱,魚蝦在碧水裏嬉戲(歡快的語調,喜悅的表情)……朋友,要讓這樣的美景變成現實,僅僅注重生產建設,不搞好環境保護,行嗎?

不行!當然不行。不容諱言,我們在這方麵的工作還做得很不夠。今年天旱,久不下雨,據說某地區某地飲用水奇缺,議價水賣到了(五指並伸且分開)五元錢一挑。這水荒是備受欺淩的大自然敲響的警鍾,同時,也昭示了一個非常平凡但人們往往忽視了的真理:人活在地球上,要生存,要發展,首先就得靠地球,靠有山有水、有森林有草原的大自然。然而,對大自然同樣不能搞自由化。對這一點,我們的祖先已有高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古話說明白然萬物的存在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為是堯舜這樣的賢主執政,就連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也不會由於夏桀暴虐無道而山崩地裂、海枯石爛。

很遺憾,這明智的論斷近兩千年來並沒有發展成為環境保護的理論並付諸實踐。相反,許多人把個人之渺小與地球之巨大相比,以為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於是,毀林而種、竭澤而漁,連連受到自然的懲治而不自知。年複一年,森林變成了荒丘,綠洲淪落為沙漠。如今,世界上每年有兩千公頃農田被沙漠吞噬。這樣下去,經過若幹年,地球上的綠地將全被沙漠侵占,我們的子孫將何處生存!一個世紀以前,馬克思就語重心長地強調:“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的許多公民並沒有這種憂患意識。前些年,農村包產到戶後,哄砍山林成風。我省務川縣一個鄉的近兩千畝杉木林,在一周內被砍為平地,連比手指(大拇指和小拇指相捏,惋惜地)粗一點的嫩杉也沒有被刀斧放過。我在當地的一個林場當過幾年知青,烈日下,寒風中飽嚐過種樹護林的艱辛。聽到這個消息時,我心疼(憤怒地表情配合恰當的語氣),我憤怒!這樣做的農民太愚昧、太自私。但生活中我們一些有知有識的人,也在幹著類似的貽害子孫的事情:任滾滾濃煙彌漫天空,把飽含有毒物質的汙水排入江河,讓高分貝的噪音頻頻刺激人的神經,對森林進行掠奪式采伐,如此等等。這些人是否知道,他們在搞生產建設的同時,也在進行著破壞。而這種汙染環境、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實質上是在犯罪,對人類的未來犯罪。人類汙染環境,造成自我戕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其結果是駭人聽聞的。1984年12月3日淩晨,印度博帕爾農藥廠發生的泄毒事件,大家一定記憶猶新:工廠生產殺蟲劑的甲基異氰鹽酸毒氣外泄,四處蔓延(雙手攤開,),損害人的神經,造成十萬人中毒,一萬人死亡的悲劇。

對此,我們(雙手撫胸,深思地)應該深思。搞現代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現代科學充分揭示了環境保護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意義。每個正直的公民,都應具備這樣的曆史眼光和憂患意識:要想把我國建成一個理想的現代化強國,我們必須做到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同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著名作家、文化部長王蒙,前些年出訪德國時,漫步街頭。街心公園的綠樹紅花,玉石般潔淨的道路,明麗的陽光,大街上與行人逗樂的各種鳥兒,使這位富有才情的作家深深感(右手撫胸,感歎地)歎了:中國也應該這樣。是的,中國也應該這樣,中國能夠這樣,中國能夠做得更好!

朋友,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朋友(右手伸直,目光環視,飽含深情地),讓我們一道為四化大廈的美麗環境種一棵樹、植一片草,讓我們一道呼喚,呼喚藍天白雲,呼喚綠色的森林、清清的河流。

要改革社會,先要改革自己

——蔡紅軍

“要改革社會,先要改革自己”,演講者的觀點,獨樹一幟,與眾不同。個人是社會的一員,改革社會,必須要改革自己,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其他方麵,做到真正的自主、自強、創造、開拓。演講時注意情緒的轉換,並配合相應的動作、手勢、表情等。

在今天的校園裏,“改革”已成為同學們普遍談論的話題。社會上的改革搞得轟轟烈烈,那麼大學生應該如何迎接這一挑戰(身子站直,成丁字步,表示出疑問的神態)?

我們的回答是:要改革社會,首先應改革我們自身(用手輕拍胸膛)!一聽這話,大家可能有些奇怪。在一些同學的心目中,似乎一提改革,就是改革社會,改革客觀世界:諸如抨擊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教育體製的不完善;去做調查,搞谘詢,提建議,辦公司,開咖啡館等等。似乎幾百萬大學生的觀念、習慣、脾性、氣質及思維方法,都早巳臻於完美。然而,事實告訴我們,當代大學生,雖然有著許多良好的稟性和品質,有理想、有追求,進取心強、獨立性強,但是,難道我們因此而真的相信自己就是新觀念、新潮流的代表嗎?我們真的無需在改革社會的活動中,改革我們的自身了嗎?不!作為當代大學生,據我觀察所知,許多人身上存在著三(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三指並用,表示“三”)個不大也不小的弱點,不,也許應該算作是致命傷,那就是自我欣賞,自我封閉,自我開脫。很遺憾,也許我自己也有這些毛病,但我意識到了,更遺憾的是不少人沒能夠意識到;或者,別人指出了,卻死不承認,大有欲紅眼相對之意;或者,心裏承認了,嘴上卻偏要爭辯一番。

我所說的自我欣賞,就是老覺得自己與其他人不同,高於一般人。這也難怪,紅白校徽往胸前一戴,把臉兒一揚,我是當今中國的大學生,時代的寵兒,連父母也為有這樣爭氣的兒女而感到臉上光彩。有知識,有能力,有闖勁兒,能讀厚厚的洋碼子書,會跳正牌的Disco,真可謂是“天之驕子”了。自我欣賞的後果之一就是:好宏論,尚空談。動輒古今中外,海闊天空。抨擊時弊時慷慨激昂,暢談高論時宏圖滿腹。然而,這裏麵有多少實際的、與自己、與社會密切相關的東西呢?在這個計算機每秒億次運行的高速時代,在改革的急流中,廠長經理們扭轉著百萬元的虧損;農民們在辛勞和汗水中成為萬元戶;工人們搞出了幾十萬個小發明;老山前線的戰士們在流汗、淌血;而我們,卻閉著眼睛在自我陶醉!真應該向他們大喊一聲(抬頭,仰視,身子略傾):當心啊!大學生。

說到自我封閉,我想起泰戈爾老人說過的一句話,很符合我們大學生裏的情形,他說,“人對他自己建築起堤防來”。的確如此。在大學校園內和大學生身上,我們總能感覺到一塊塊無形的“閑人免進”的牌子,把自己封閉起來。這表現在兩個(右手食指、中指伸直分開,其餘三指彎曲)方麵,一是與外界社會的封閉。圍牆把大學圈成一個“世外桃源”,大學生中,與實際社會有著深入的了解和密切聯係的人非常之少。我認識一位80級畢業生,他在校時可以算作是社會活動家了。畢業後,被當作第三梯隊分到農村做基層幹部。他告訴我,在校時,國外的新技術革命,國內體製改革,都是熱門的話題,還參加了不少社會活動,說句題外的話,連一些姑娘也被他吸引。誰知走入具體的、實際的、活生生的社會之後,竟發現自己對社會的了解太少了。他深沉地說:自己從前了解的是抽象的社會,所發的議論大都是幼稚膚淺的。在實際工作中,他對農民疏遠幹部,計劃生育要靠拆農民的門板才能貫徹的現象目瞪口呆。在校時的宏論毫無用武之地。是的,這使我也多次捫心自問,我們真的了解社會、了解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了解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嗎?我們的知識、能力適應這個改革著的社會的需要嗎?得到社會的驗證、認可和加強嗎?第二方麵是同學與同學之間的封閉。大學生們真正交流思想、相互理解是很難的,在學習上的互相交流、促進(雙手在胸前來回移動),也是不多的。大家都采取各自為政的策略。這極不利於我們的正常成長。

也許大家還記得幾年前北大新生貼出的高喊“我孤獨”的文章吧?這是存在於剛離開中學進入大學,十七八歲的新生中的普遍現象。一年一年過去了,新生變老生,人們習慣了這一切,不再喊孤獨了。也許是懂事了,成熟了;也許是圓滑了。在文質彬彬、禮尚往來的背後,卻存在那麼多的隔膜。一些高年級同學苦笑(苦笑狀)著說:“在思想上我們是‘套中人’,在學習上我們是‘自耕農’。”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時代裏,在這個有開放城市、開放港口、開放性的政策和開放性的人的社會裏,我們為什麼不能開放自己,和周圍的社會攜起手來呢?在這個時代裏,與地球另一邊的電話可以幾秒鍾內接通,我們近在咫尺的同學們的心,為什麼四(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並用,配合搖頭動作)年都不能打通呢?

說到自我開脫,有一位朋友這樣形容一些大學生:他們遇事往往強調外界因素多,反躬自問少發牢騷、指責的多,冷靜地思考、分析,提出切實辦法的少。他們每每談到社會,談到教育,便會怨氣衝上腦門(右手食指和中指伸直,指向腦門):體製是如何如何不合理;教學安排是如何如何的荒謬;校長是如何如何的無能,還不如自己來當;食堂是如何如何的差勁,還不如索性絕食!……是的,我們麵前有無數不合理的東西、沒解決的問題。然而,我們一邊抱怨、發牢騷,一邊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這一切的主人。改革是上下雙方麵的事,改革這一切也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在這個時代裏,校園裏誰都會喊:自主、自強、創造、開拓!然而,遇到問題、困難時,卻要在指責身外的事物中得到開脫,這能是當代大學生的氣質嗎?(責問的神態)

我們大學生都覺得自己的思想、觀念、習慣是屬於新時代的,與傳統的、舊的、封建的東西完全無緣。但是,我們仔細一想,這三個“自我”,追根溯源,都是封建的東西。封建士大夫的某些習性,悄悄地、下意識地潛入當代大學生的腦中,與社會改革相抵觸。而改革自我,首先就要革掉(右手一劈)這些東西。

中國有一句名言:自知之謂明,自勝之謂強。意思是說,能看清自己的是明白人,能夠戰勝自己的才是強者。我們大學生要成為有知識、有理想的開拓者,有創造性的改革家,就必須能夠“自勝”,就必須能夠改革自己,戰勝自己!

我敢說,經過自身改革、自身完善的當代大學生,為祖國,為民族,為真理奮鬥的信念是堅定的,是不會有愧於祖國母親的!(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在空中有節奏上升)

自信——女性崛起的靈光

——薛明明

人人都要自信,女性尤其重要,不要做依附男人的常春藤,不要做男人懷包的小羔羊,要自信、要自立,要放出崛起的靈光。演講時著裝要得體、大方,充分展現出新時代女性自強、自信、自立的風采。

女人是什麼(右手撫胸,然後放開,目光運送,表情帶有疑惑感)?多少年來,女人的名字總是同弱者連在一起,被人視為“二等公民”。追溯原因,固然是封建傳統因襲的重負,而更重要的是女人自己看矮了自己。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西蒙娜·波伏娃說:“女人並不是天生的,女人是變成的。”我相信這個真理。自古以來,女人的天職就是刷鍋、洗碗、養孩子。女人在四川方言裏的代名詞就是:屋裏頭的、內人、娃他媽、燒鍋的。不少男人公開宣稱,他們需要的是東方的典雅溫順、精於烹飪的賢妻良母;而女孩子,一旦找到心目中的太陽神阿波羅,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人生命運全部依附在這株華蓋蔥蘢的大樹下,心甘情願地做一根攀援而上的青藤。在四千年曆史的天平上,女人的分量輕如鴻毛,從來就是“擺設”和“附庸”。那些造字的先哲聖賢們,也把人類最低下的情感全部傾瀉在女人頭上:嫉妒、奸佞、奴婢、妖孽……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不滿的情緒)!多少年來,成了天經地義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