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牧師曾經說過,“清潔僅次於聖潔”。考古學家就曾在龐貝古城的遺址中發現過肥皂作坊,而中國人則在早期就利用豬胰腺、豬油和天然堿來製造一種叫做“胰子”的東西作為洗滌用品。
肥皂雛形
據說,古埃及國王胡夫的夥夫在一次偶然中發現,如果在手上沾些油脂灰,手就會被洗得特別幹淨。國王聽說後,就吩咐手下人做出沾有油脂的炭塊餅,放在洗漱的地方,專供客人使用,這便是肥皂的雛形。
肥皂原理
肥皂之所以能去汙,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分子結構:分子的一端有親水性,另一端有親油脂性。在水與油汙的界麵上,肥皂使油脂乳化,溶解於肥皂水中;在水與空氣的界麵上,肥皂則圍住空氣分子形成泡沫。
“薩波”洗劑
古羅馬人選用羊油脂和山毛櫸炭灰壓製成一種被稱作“薩波”的物質,並用它來染發。一天,人們在節日裏突遇大雨,頭發被淋濕了;然而,頭發卻因此變得幹淨了。從此,羅馬人便將“薩波”作為清潔劑來使用。
肥皂誕生
公元70年,普林尼第一次用羊油和草木灰製取塊狀肥皂獲得成功,從此羅馬帝國便開始了肥皂生產,該技術也在歐洲傳播開來。1524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下令建廠,世界上第一個最具規模的肥皂工廠建成。
廣泛使用
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的方法製取火堿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製堿的古老方法。19世紀初,合成堿被發明出來,使得大規模廉價生產肥皂成為可能。從此,肥皂價格下跌,成為普通家庭的生活必備品。
知識小筆記
唐代孫思邈曾記載,把豬胰腺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風幹後便是澡豆。這是我國最早的香皂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