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辨別方向--指南針(1 / 1)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已經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石頭”。這種“石頭”見到鐵以後,就像慈愛的母親“親近”她的孩子一般,所以被稱為“磁石”。隨後,人們便發明了指南針。

便捷交通

司南一般認為指南針的最初形式是司南,司南最早的記載見於《韓非子·有度》。根據這些文字,後人便製作了司南的模型。現在流行的模型為銅地盤上放置一個有磁性的勺,靜止時,因地磁作用,勺尾會指向南方。

指南魚

北宋時期,人們利用人造的磁鐵片和磁鐵針以及人工磁化的方法製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進的指南魚。指南魚的製作方法是,將鐵片剪成首尾兩端尖細的魚形,放到炭火中燒紅後取出,使尾部指向北方。這樣,指南魚放到碗裏就可以指示南北方向了。

指南針

指南魚發明後不久,製法簡單而使用也更為方便的指南針就問世了。其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還提到了指南針的幾種用法。比較有名的就是水浮法: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裏,使它浮在水麵,從而指示南北方向。

廣泛應用

指南針發明後,很快被用於航海。英國著名的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指出:指南針的應用是原始航海時代的結束,預示著計量航海時代的來臨。如今,指南針已被廣泛地運用於世界各國的和平建設事業中,航海、航空、采礦、探險都離不開指南針。

知識小筆記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鹹陽附近修建了著名的宮殿--阿房宮。據傳,該宮有一座門是用磁石做成的,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刺客的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