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結同事,可視為一種禮節,表達感謝照顧的心意。“吃人一口,報人一鬥”,原本就是維係人際和諧的秘訣。同事在公事上給予不少指點,對工作該如何進行也幫了不少忙,感謝化成禮物,更具體、更難忘。
有時候送禮也是一種敷衍,許多人給同事送禮並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所求,隻是篤信“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同事收下了自己的微薄小禮,尤其是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事時送上的那份禮物,工作中自然會不好意思過分責難,批評送禮者,即使要說要罵也許會柔和多了。
送禮的時機宜自然,毫無理由的饋贈絕非多多亦善。老祖先創造了“禮節”一詞,恐怕也正是暗示“逢節送禮”,而不是沒道理的送。比如,剛到新崗位,剛出成績,剛被提升,倒是送禮的好時機。
當然,並非所有禮都送得出去,萬一送到人家門上卻被拒之千裏,可實在是件尷尬的事情。花錢沒討好不說,弄不好還會誤大事。比如,有人自認為眼光深遠,喜歡“放長線約大魚”,為未來投資而送同事一些大禮,而這種師出無名的大禮恐怕十有八九要被拒收,弄不好還會給同事留個心機太重的印象,真是比不送還糟。
日常的禮尚往來乃人之常情,同事問互送些一般性的禮品也無可厚非,但卻並非所有的禮物都宜一視同仁,通通收下,有時拒收同事的禮物也是必要的。比如收下一些可能影響工作大局而使某方得益的禮物,則有構成受賄罪之嫌,是萬萬不可取的。
估計別有用心者送來的禮物,一般都應該拒收,實在推脫不過,也要盡快回送同價值禮品;不願收受的,除退回禮物之外,應附以委婉、誠懇的感謝。
中國是聞名的禮儀之邦,幾千年的燦爛文明,教育出無數謙謙君子。禮貌儀態,反映一個人的教養程度,使人感覺到對自己的尊敬,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很微妙的講究與學問。
中國有句古老的俗語,叫做“禮多人不怪”。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在就業謀職的辦公室裏,人們可接受一個相貌平平,才能平平的人,但卻不能接受一個不拘禮儀的人。一個不懂禮數,不講禮貌的人,很難想象能獲得過人的前途和明顯的升遷。
“請”、“對不起”、“請多多關照”、“謝謝你”是化幹戈為玉帛的法寶。不要以為天天相見,熟識之極的同事問就可以省略這些“客套話”,隻有因出言不遜,少禮缺教而得罪人的,卻沒有因禮貌而遭人怪的。
孔子日:“不學禮,無以立。”事實上,同事相交,以禮相待固然重要,但即便得理也仍要有禮、有節,這樣才能真正穩固地立於同事間、人群間、天地間……
人生如戲,工作單位是一個大舞台,演戲的人不僅要台上功夫過硬,台下功夫也少不了查漏補缺,打點準備。隻有台上台下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才能真正獲得掌聲與喝彩。
很多“走紅”的“演員”常會利用台外的時間進行相關活動,希望回到台上後可以討回些好處。例如:陪同事聊聊天、下下棋;到同事家串串門、聚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