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與朋友辦事的分寸(3)(3 / 3)

張先生怕再爭論下去傷感情,便開始緩和氣氛。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合轍,可是,那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我們都是對的,也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張先生的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台階,也周全了朋友的麵子。避免雙方爭論不休,擴大矛盾,影響感情。

試想,如果張先生意氣用事地與朋友爭下去,結果會如何呢?退了一步,朋友隻會更加尊重他,而不是覺得自己丟了麵子。

很多時候,朋友之間發生爭論,並不是不了解對方,而是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候爭論的雙方切不可以怒製怒。最好的方式是主動給自己找台階下,又不傷害對方麵子,要多加解釋,想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

怎樣讓自己發達的朋友為自己辦事

朋友相交之初,總會有“苟富貴,勿相忘”的誓語豪言,可事實上,遠非如此。有些朋友在自己富貴發達之後,就忘了這話,逐漸與原先那些狀況並未多大改善的老朋友疏遠了,甚至忘掉了老朋友,躲著老朋友。

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彼此之間的現狀發生了變化,產生了距離,產生了像《故鄉》中的“閏土”與“我”那樣的距離:生活環境的距離,生活方式的距離,地位的距離,生活追求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距離,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肩膀頭不一邊齊了,話說不到一起了。

導致老朋友之間不近不交的原因也許是多方麵的。有可能是發達顯貴的一方人格上產生了偏差,恥於與無權無勢的舊交為伍了;有可能是他心情沒變,因整天沉湎於繁雜的事務之中難以自拔,而無暇顧及他人;也有可能是沒有長進的一方,妄自菲薄,因自卑而羞於交往。無論怎樣,兩者的交情已不是窖藏的陳年老酒,越陳越香,而是將老酒搬到太陽光底下,敞開蓋,味越來越淡了,最後有可能隻剩下無滋無味的水了。

處在低層次的朋友如何向高層次的朋友開口請求幫忙辦事呢?當然了,這肯定是被逼無奈非求不可的事了。因為求他,必然要比求陌生人好得多,至少曾經有過很深的交情。再者,跟老朋友說話總比跟陌生人開口好得多,在這種情況下不妨采用使用以下四種方法。

1.帶上見麵禮

因多年不見,是老交情,帶點禮物上門,是非常自然的,也是情感的體現。禮物不在多少,它能有把這多年沒有交往的空缺一下子填補之功效。

這禮物最好是對方舊有的嗜好,也可以是土特產,也可以是煙、酒及錢。

當然,禮物不同,這見麵時的說法也不同。若是舊友的嗜好之物,就說是“特意帶給老兄(老弟)的,我知道你最喜歡這東西”;若是土特產,就說是“帶給嫂子(弟妹)和孩子嚐嚐的”;若是錢,那就得說是“給大侄子大侄女的,買一件合適的衣服或買書”之類。走進了門,便有了開口求老朋友辦事的機會了。

2.喚起回憶

這是此次拜訪的最重要的辦事基礎,因為回憶過去,就喚起了對方沉睡多年的交情,這交情才是對方肯為你辦事的中心和焦點。

明朝初年,朱元璋當了皇帝。一天,從前家鄉的一個朋友從鄉下來找朱元璋要官做。這位朋友在皇宮大門外麵,哀求門官去啟奏,說:“有家鄉的朋友求見。”朱元璋傳他進來,他就進去了,見麵的時候,他說:

“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聽了這番話,回想起當年大家饑寒交迫,有樂共享,有難同當的情景,又見他口齒伶俐,心裏很高興,就立刻讓他做了禦林軍總管。

當然,回憶過去,閑聊往事,也有個當與不當的問題。當年朱元璋坐了皇帝位後先後有兩個少時舊友來找他求官做,一個說了直話,引起了他出身的尷尬,被殺了頭,而上述這位朋友說得委婉動聽,被朱元璋委以高官。

與朋友及家人閑聊過去,如果是守著他的孩子和老婆,也要盡量少去提及對方讓孩子和老婆成為笑料的“樂事”及尷尬事,這樣可能會傷害對方在家庭中的權威,引起對方對你的反感,而達不到辦事的目的。

3.以言相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