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惟有行動,才能改變貧窮(2)(1 / 3)

如果看見不對的事,就要明白說出來;如果有辦法矯正錯誤,就要先加以矯正,再繼續大膽提出來,勇敢地進行嚐試。

輪子若軋軋作響,自會有人來添油;若不敢冒險,就什麼也得不到。

假如不提出要求,誰會給你呢?要掌握機遇,促成某些事情發生。現在不做,更待何時?自己不做,要誰來做?

我們在世的時間有限,不見得足夠完成一切想做的好事情。不該一直漂浮不定、彷徨遲疑、延遲耽擱,也不該遲遲不采取行動,必須把握有限的光陰,善加利用。

我們的一生中,有許多重要的人際或社會關係,皆因我們鼓起勇氣,采取主動而得以建立。

別質疑自己“憑什麼做這件事?”輕易為自己找到脫逃的借口。

假如我們對某項工作已有所準備,就該去做。也許本來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比較好,在我們率先行動之前,他們或許連嚐試的念頭都未曾有過,或者他們願意助我們一臂之力。

還有另一種可能則是:

由於付諸行動,使我們的準備更加周全,能力也獲得增強,到了最後,變成最稱職的人。一旦我們擬妥工作計劃,就要展開行動,落實行動,落實計劃。

《入世智慧的藝術》一書告訴我們:

“資質平庸的人若能勤奮,其成就會超過資賦優異而不知努力的人。奮鬥可以創造出價值。”

未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要主動展開行動,努力奮鬥!這麼做絕對值得。

三、財富最喜歡具有冒險精神的人

什麼人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就,回答是“具有冒險精神的人”。

這裏所說的“具有冒險精神的人”,也就是指企圖通過工作完成自我實現為目的的人。想創造財富,卻不敢冒風險,那是不可能的。

百萬富翁清楚地知道風險在所難免,但他們仍充滿自信地在風險中爭取事業的成功。

什麼是風險?風險是由於形勢不明朗,造成失敗的因素。冒風險是知道有失敗的可能,但堅持掌握一切有利因素,去贏取成功。

風險有程度大小的區別。風險愈小,利益愈大,那是人人渴望的處境。百萬富翁會時刻留意這種有利的機會。但他們寧願相信,風險愈大,機會愈大。百萬富翁不會貿然去冒風險,他會衡量風險與利益的關係,確信利益大於風險,成功機會大於失敗機會時,才進行投資。百萬富翁雖甘願冒險,但從不魯莽行事。風險的成因是形勢不明朗,若成功與失敗清楚地擺在麵前,你隻需選擇其一,那不算風險。但當前麵的路途一片黑暗,你跨過去時,可能會掉進陷阱或深穀裏,但也可能踏上一條康莊大道,很快把你帶領到目標中去。於是風險出現了,或停步,或前進,你要做出選擇。

前進嗎?可能跌得粉身碎骨,也可能攀上高峰。停步嗎?也許得保安全,但也會錯過大好良機,令你懊悔不已。

百萬富翁事前預計到種種可能招致的損失,對自己說:“情形最糟,也不過如此!”然後拚盡所能,去實現目標,即使失敗了,也覺坦然,對自己、對別人無愧。

福克斯先生是放棄原有的安定職位毅然向外尋求機會而變成百萬富翁的。

福克斯在30歲時,已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分公司經理。他的業務成績好,公司又是全國有名的好公司,因而他的事業是具有很大的安定性的。然而福克斯卻不這麼想。他說工作好比是流水中靜止的地方。他需要一個更充實人的地方?

一說到冒險精神,人們就會聯想到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

哥倫布年輕的時候,曾經過著海盜生活,這不是值得驚奇的事。因為當年一些良好的家庭,都願意把孩子送到海盜船上去工作,使孩子可以增長一點見聞,嚐嚐人生磨難,而且還可以多賺一點錢。在他們看來,這種事情不被官方捉住,也就無所謂羞恥與卑賤,要是不幸的被逮著了,也隻好自歎命運不濟了。哥倫布還在求學的時候,偶然讀到一本畢達哥拉斯的著作,知道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裏。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和研究後,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了。自然,許多有常識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恥笑他的意見。因為,他想向西方行駛而到達東方的印度,豈不是傻人說夢話嗎?他們告訴他:

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然後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將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不是等於走上自殺之路嗎?

然而,哥倫布對這個問題很有自信,隻可惜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去實現這個冒險的理想,他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一點錢,助他成功,但一連空等了17年,還是失望,所以,他決定不再向這個“理想”努力了。因為使他憂慮和失望的事情太多了,竟使他的紅頭發也完全變白了——雖然當時他還不到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