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留意手邊的問題,卻不計劃未來,因此看不見可以屬於自己的機會。假使你不為將來訂計劃,立下目標,打好基礎,你就是近視。
另一方麵來說,心理上遠視的人容易忽視自己眼前的機會,看不見自己身邊的良機,而隻見到與目前無關的遠景。這種人不肯按部就班地做,隻想從頂點開始——他不明白“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道理。
因此,在學習觀察的過程中,要同時培養近的眼光和遠的眼光。一個人如果懂得如何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好處實在是太大了。
一、兩種眼光:遠視和近視必須同時培養
許多年以前,蒙大拿一個小鎮叫達比的居民,總是習慣地望望他們稱為“水晶山”的山。這座山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侵蝕的結果露出一條條微微發亮的水晶脈,看起來像岩鹽似的。早在1937年,就有一條水路直接穿過露出礦脈的地方。但是一直到1951年,才有人不嫌麻煩地撿起一塊發亮的東西仔細看一看。
1951年時,達比有兩個居民,康利先生和唐浦森先生去參觀鎮上的礦物收集展覽,他們看了以後非常興奮。那個展覽會上陳列著綠寶石標本,根據卡片上的說明,是用在原子能研究方麵的。
唐浦森和康利立刻申請開采“水晶山”的礦脈。唐浦森把一塊礦脈標本送到礦業局,並且要求派員前來查看一個非常大的礦藏。那一年的下半年,礦業局派了一輛工路機到山上鏟起許多露天的礦石,最後終於確定這裏是世界上極其珍貴的綠寶石的最大礦藏之一。
今天,笨重的運輸卡車辛苦地爬上去,然後又開下來,裝著沉重的礦石,而在山腳下拿著鈔票等待的,是“美國鋼鐵公司”和美國政府的代表,雙方都急著搶購這些寶貴的礦石。這一切都隻因為有一天,有兩個青年不隻用肉眼來看,而且更不厭其煩地用心靈來看,今天這兩個人正在朝著百萬富翁之途邁進。
一個心靈遠視的人,他的眼光有偏差,就絕對做不到康利和唐浦森所做的事。他隻見到遠處的價值。對於腳邊的利益則不聞不問。
而眼光太短的人和好高騖遠的人同樣有問題。有這個毛病的人隻見到鼻子底下的東西,而不顧遠處的東西。他不了解計劃的威力,也不了解花時間去思考的價值。他忙於應付眼前的問題,以致心靈不能自由奔向遠方,不能爭取新機會,尋找各種新趨勢,獲得寬廣的前途。
在佛羅裏達州柑橘地帶的中心部位有個小鎮叫作“冬港”,周圍都是農田。大多數人都認為那是個不適合開采的地方。它與外界隔絕,沒有海灘,也沒有山嶽,隻有一哩接一哩綿延起伏的山丘與山穀中的小湖泊,以及長滿柏樹的沼澤。
後來這個地區來了一個人,他卻獨具慧眼,能夠“看見”別人看不上的柏樹沼澤。他的名字叫作理查·柏普,他買下了一塊古老的柏樹沼澤地,在四周圍起籬笆,而前幾天,他還拒絕別人出價100萬買他的這座世界聞名的柏樹“花園”。
當然,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柏普在這一路上必須能“看見”各種機會才行。
譬如說,如何打廣告就是個問題。柏普明白要吸引大家到這個隔絕的地方來,惟一的辦法就是猛打廣告。但是廣告需要花錢。因此他就從簡單的開始。他做起人人都喜歡的照相生意。他在“柏樹花園”裏設立一個照片供應處,賣膠卷給遊客,指導他們在園裏照出優美的照片,他又聘請熟練的滑水人員做各種複雜的表演,他本人則用麥克風向遊客解說使用照相機的方法,讓他們捕捉刹那間的動作。當然,當這些遊客回家以後,最漂亮的旅遊照片都是在“柏樹花園”拍的。他們不知不覺幫柏普做了最好的宣傳——口頭的推薦,還外帶照片。
我們所需要培養的就是這種富有創意的觀察。我們必須以清新靈活的眼光來觀察自己的世界。
二、善於提問:每一個發明都是問題的答案
一位英國青年到祖母的農場去度假。有一天他正仰麵躺在蘋果樹下想心事,忽然有一個蘋果掉到地上。
“蘋果為什麼會掉到地上呢?”他問自己是地球吸引蘋果,還是蘋果吸引地球呢?或是彼此互相吸引?其中究竟牽扯到什麼原理呢?
艾瑟·牛頓努力研究的結果產生了一個重大發現:地球與蘋果互相吸引,質量相吸的原理適用於整個宇宙。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他肯觀察,去追求事情的答案。同樣的,羅以·柏藍基博士也是一個觀察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