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藍基博士是杜邦德公司的化學師,他做了一個試驗,後來失敗了。他在實驗結束以後打開了試管,發現裏麵什麼東西也沒有。他很奇怪,不禁自問:“怎麼搞的?”別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早就把試管丟了,他卻沒有。他反而把試管拿來稱了一稱,結果大吃一驚,它稱起來比同型的試管為重。
由於不斷地觀察研究,柏藍基博士發現了一種通稱“鐵夫龍”的奇特的透明塑膠。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使你厭煩?也許你可以想個辦法克服——想出個既利人又利己的妙方。許多人就因為能夠解決這種需要而有所發明。發明發夾的人如此,設計紙夾的人也如此;還有發明拉鏈和金屬紐扣的人也是如此。往自己四周看看吧。好好學習觀察,它將使你受益無窮。
學會觀察,還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知道,一個問題的提出,或許隱藏著無限的致富機會。因為每一個發明都是問題的答案。
一天,在教堂,伽利略正若有所思地環視四周時,突然抬頭望見從禮拜堂天花板上長鏈懸掛著的燈。這時,一種很難解釋的事情發生了。他忘記了禮拜,忘記了做禮拜的人,他望著這些搖擺的燈,突然腦中湧現出一種感想——這些燈的振動,或許長擺和短擺不是同時發生的吧。
於是他默數自己的脈搏,以驗證他的這種猜測。因為在那時候脈搏是他惟一所帶來的測量物,他實驗出來了,凡振擺不管其振幅大小,周期總是一定的。
提出疑問是有代價的。但是,假使你問了沒有結果又如何呢?如果你不斷地問,問得足夠時,最後,便會迫使你問到一個最要緊的問題上去。如果你從來不問,便會看不到問題,如果從來沒有問過問題,當然就不能嚐試努力去解答。
有一次,美國電辦公司的大老板斯泰因麥茲說:“如果一個人不停止問問題,世上是沒有愚蠢的問題和愚蠢的人的。”
如果有人說我們的問題問得蠢,多半是因為他們不能回答的緣故。父母回答兒女的問題,也是直到他們不能回答時,便停止不許再問。一個工頭如果曉得的不多,也是不喜歡工人多問問題的,因為這會使他出醜。在另一方麵,問問題是一種藝術。一個人不可在不適當的時候問問題,也不應以一種糾纏的態度或以故意取笑的方式問問題。
在世界鑄造專家的曆史中,聞名的大衛·麥克蘭曾經因為他問問題,而失掉過20個工作。他被辭退的緣故多半是這樣的:
“在一個鑄形中,我們做了50個鑄物。但卻有20個壞了。我詳細地檢驗成品,並且將所有的日期都記載在紙上。每一次我們都是用的同樣的鑄形,同樣的金屬,一切進行手續也都相同。然而差不多總有一半的鑄物是不好的。我冒險去和工頭反映,也許是金屬之中摻雜了什麼別的元素,而使之起變化。
‘好的鑄物中的金屬不是和壞的鑄物中的一樣嗎?’他問我。
‘金屬確實是一樣的,然而卻無法得到一樣的結果。假使我們可以找出其原因來,就能夠減少許多壞模型的浪費。’我回答著。
“工頭立即辭退了我。因為我‘幹涉’了他的工作。”
麥克蘭這種好問的態度並不是他所問的事情錯了。他始終堅持“問”,最後他取得很大的成就。他的最大錯處是找錯了人,他找了一個不曉得回答也不想回答的人。
當問問題卻得到不幸的結果時,多半是你問錯了人。這種碰釘子並不是說你不應再問了,而是你應當找別的方法去得出答案來。如果一定要問別人才能得到答案,就必須問一個確實知道這個答案的人,去糾纏那些不曉得答案的人是一件愚蠢的事,這不過是使他們不高興而已。去問知道的人吧!
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找出自己所要問的答案來。無論什麼問題,一旦想解決,絕不是拿別人無知的話當作最後的決斷。成功者未必能解決每一個問題。但是他們不會相信因為別人說不能解決,便以為真的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