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的一生,從小孩直到老死,沒有停止問過:“為什麼?”他雖然沒有將自己的所問的問題都求出答案來,然而他所得出來的答案卻是來自多人。
例如: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一個朋友,看見他手指關節腫了。
“為什麼會腫的呢?”愛迪生問。
“我還不曉得確實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你不曉得?醫生曉得嗎?”
“每個醫生說的都不同,不過多半的醫生以為是痛風症。”
“什麼是痛風症呢?”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尿酸淤積在骨節裏。”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骨節中取出尿酸來呢?”
“他們不曉得如何取法。”病者回答。
這時的情形好像一塊紅布在一隻鬥牛麵前搖晃一樣。“為什麼他們會不曉得如何取法呢?”愛迪生生氣地問著。
“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這位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回答著。
愛迪生回到實驗室裏,立刻開始試驗看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試管,每隻管內都灌入四分之一管不同的化學液體。每種液體中都放人數顆尿酸結晶。兩天之後,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結晶已經溶化了。於是,這位發明家有了新的發現問世,這個發現也很快地傳播出去,現在這兩種液體中的一種在醫治痛風症中普遍受到采用。
看來,重要的,不是在於你能否得到答案,而是在於保持一種疑問的態度。組織美國羊毛公司的威謙伍德說:
“得到真正教育的惟一方法便是發問。我們隻學我們所要學的。你之所以問一個問題便是因為你想曉得它的答案,因為你想要曉得,於是心裏便記得。所以一個時時產生問題的頭腦是一項很大的財產。”
三、耳朵要聽別人的,眼光卻必須是自己的
一個時時產生疑問的人可以從好多方麵和以一種不驚動的方法得到知識。我們當然無須糾纏那些不曉得回答的人。然而,在另一方麵,假使你努力尋找知識或答案,你可以從很細微或想不到的地方而獲得。
林肯利用“問話式的交談”得到許多關於他所急欲獲得的知識。
菲爾得曾從一個看門的人那裏得到許多有價值的知識。這個看門的人認得所有重要的顧客,他們有多少小孩、他們的年齡等等。他也認識各店的總經理,對於店鋪各方麵的知識曉得的非常之廣。當菲爾得在溫泉區休養的時候,就堅持送信給這看門的人要他來住幾天,整天的時間裏一直問他問題——希望把他所有的知識都擠出來。
許多人討厭問別人,不喜歡承認別人比他們懂得多,這是一種極愚昧的自傲心理。
假使你請教他人時是以一種早已曉得的態度,那你最好不問。
無論你所請教的人如何卑微,你的發問態度必須誠懇,要有一種真正想知道的態度。想從別人身上得到知識的惟一秘訣,便在於你能使別人感覺到你確實承認和敬佩他們高深的知識。這種誠意的敬重便能打開別人如泉湧般的心門,而你也能得到利益。
要端正關於問問題時所應持的態度,就要不斷地承認你自己是多麼地無知,承認世上有許多事情都有待你去學習,譬如即使你承認一個幫傭所知道的有關家務方麵的常識比你曉得的多些,或許你也可以從她那兒學點什麼。反之,假使你以為比旁人知道得多,假使你和他們交談是要證明他們比你愚蠢,那你已在朝成功的路途上走錯了方向。
的確,一個人物的偉大與否,就是要看他能否得到同伴的合作,刺激他們貢獻意見,並能由這些意見得到益處。一般地講,是弱者總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征求意見的能力,是大人物最顯著的一種特征。
你不要以為一個人物能幹,就認為不要別人的幫助、不聽別人的話即是一種光榮。要知道,你可以從四周許多人那裏得到幫助。如果你蔑視此種機會,結果是你自己受損失。
羅濱孫上校戰時在他的隊伍裏有兩個上尉。他派遣其中一位帶一隊士兵前往德軍的前線活捉兩個敵人回來。但他沒有成功,他以及和他同行的士兵都被打死了。另一個上尉接著去,卻平安地帶回了兩個敵人。
原因是第二個上尉曉得他自己對於這種工作缺乏經驗,便找了一個有經驗的法國軍官,由軍官告訴他從前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的,以及如何衝破種種難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