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杜老對我的熏陶和感染(2 / 2)

第二件事情,一號文件不是上麵規定農民要怎麼幹,它是總結農民經驗,非常尊重農民。杜老在寫第一個一號文件時,請了兩個地委書記,一個是滁縣王鬱昭同誌,一個是湖州沈祖倫同誌。我和他們都很熟,他們後來分別當過安徽省、浙江省的省長。今天都到場了,一起回憶一下往事很有意思。這兩個地區情況不一樣,對責任製要求也不一樣,杜老把他們都請來,不是征求一下意見就算了,而是參加文件起草,使當地農民的主要意見,能夠得到確切的表現。起草一號文件的人內部意見也很不同,吵得很厲害。當時農研中心有一個湖北的同誌叫楊坤泉,清華大學畢業的,又專門研究過經濟,他主張包產到戶,主動到這個屋那個屋遊說。

應該說一號文件的主筆是劉堪,他是幫助杜老搞綜合的。還有張雲千,特別勤奮,經常開夜車,往往寫完文件後就病倒了,去世比較早,很可惜。我是主要給萬裏同誌寫報告的,比較好辦一點,沒有那麼多討論,隻要他認可就行。1983年,杜老派了周其仁、王小強給我當助手,悄悄和我說:“這些小朋友在農村插過隊,又念了大學,讀了很多書,思想很活躍,喜歡用新名詞。”讓我又要向他們學習又要把關。我們在一起合作很愉快,受益很多。他們用了馬克思一句話“產品變商品是驚險的一躍”,我印象特別深刻,至今記憶猶新。在杜老的影響下,我懂得了要向年輕人學習,要不斷追求新知識。

杜老的文集中有許多珍貴的曆史資料,更富於思想性,這種突出的品質,他一生優秀的個人品質,通過他的實踐和著作表現了出來。杜老是一位經濟學家,一位農村政策的重要的樞紐人物,《杜潤生文集》是值得認真學習的。

杜老九十有五,作為學者、專家,作為領導、長輩,值得學習之處很多,我想強調的是,他對不同意見的態度,他的包容,他對新知識的不斷追求,他的善解人意,總之一句話,就是他善於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階級鬥爭為綱徹底改變過來了。這種思想境界與和而不同的哲學傳統是一致的,應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

在座的各位,有許多碩士、博士,你們有實踐有理論,希望把杜老思想的精彩之處,精髓之處,有所發揮之處,通過實踐有所發展、發揚之處好好收集起來並加以係統化整理。這才是真正的紀念農村改革30周年最好的辦法。

五年前,我們在京西賓館開了那麼熱鬧的會。五年後,我們又聚到一起來了,最令人高興的是杜老還健在,希望杜老長命百歲!再過五年,我們再聚在一起開這樣的盛會。曆史不斷前進,希望這樣的盛會還會繼續下去。

(本文寫於2008年7月18日,作者係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