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事例還很多,比如他提出的包產到戶是“雙層經營”,農產品流通的“雙軌過渡”,肩挑手提自行車馱不算長途販運,請幫手、帶徒弟不是雇工剝削,私人企業具有“可控性和可塑性”等,都是杜老高超智慧的結晶。正是這些看似平常的“說法”,保證了文件得以順利通過,對當時統一認識、推進改革起了極其重大的作用。我們幾個在他直接領導下負責文件“操刀”的同誌,每次總是感歎不已:我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後來我在中農辦每年主持起草農村工作文件,一遇到過不去的坎,就想到杜老。雖然也學習他的方法,找些人海闊天空地“吹”,但畢竟底氣不足,達不到那個水平。值此杜老百年華誕,我衷心祝願他老人家健康長壽!
(本文寫於2012年4月,作者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