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杜老是我由衷敬佩的睿智長者(3 / 3)

這部書冠以《農村問題答案不在農村》的書名以及吳象精辟的序言,使杜老的思想光芒得以更好的展現,突顯主題和亮點,很受讀者歡迎。

“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是杜老最先說出來的。杜老進入耄耋之年,盡管行走不便,聽力還要靠助聽器,但依然胸懷大局,以推進農村改革和發展為己任,不辭辛勞,參與杜潤生基金會論文評選、全國農民企業家聯誼會、村社發展促進會等社團組織的年會、研討會學術研究活動,發表許多真知灼見,為一大批中青年“三農”專家、學者的成長提供智力支持,為全國農民企業家的事業發展營造軟環境,為我們這些七老八十的老“三農”發揮餘熱,研究“三農”樹立榜樣。

在一次農村改革發展座談會上,杜老說:“勤勞的農民麵臨人多地少的困難。土地不能再生,人口可以轉移。工業發展要求相互聚集,提高城市化水平,若城市人口的比重提高到50%,形成人口轉移,就能夠減少農民、富裕農民。”類似這樣具有現實針對性、戰略性、指導性的理論觀點,鞭策和激勵我們深入調查研究,遵循中央“五個統籌”的方針,探索根本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

2008年10月,恰逢杜老95歲生日,基金會辦公室邀約全國部分老同誌和中央農口的老領導、老中青“三農”專家300多人,在京西賓館舉行了紀念農村改革30周年論壇。大家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以切身感受暢談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展望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前景。尤其是一些老同誌回顧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京西賓館與杜老一起謀劃農村改革的風雲崢嶸往事,使與會者深切感悟到30多年來農村改革發展所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應倍加珍惜,決心在新階段、新的起點上堅持改革創新,向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同步”的新目標探索前進。

我以《破除城鄉二元體製和二元經濟結構,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為題,在座談會上作了發言,明確提出:“改革沒有窮期,要真正解決好‘三農’問題,最根本的還是在更新的層麵上深化農村改革。”我用國家公布的一係列數據和大量調研材料,分析我國30年來改革開放的艱難曆程,在肯定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提出了需要認真解決的若幹問題:一是城鄉差距擴大,臨近惡性狀態;二是農村人口很難同城市人口一起分享全社會改革發展的成果;三是人口城鎮化率落後於工業化進程,導致超過農村負荷的大量人口滯留農村,加重了農村負擔,嚴重製約了農村發展;四是農業基礎地位薄弱,農業仍是最大隱憂。

在這次會上,我還提出十條政策建議:第一,必須把改革城鄉體製和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首要目標;第二,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應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著力點,並以此作為檢驗標準;第三,盡快改革戶籍製度,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製度,實行戶籍一體化;第四,深化農村土地製度改革,穩定、完善和創新相關法規和政策,使其成為農民持續發展的產業資本;第五,加快建設農村金融服務體係,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金融保障;第六,從市場和農村資源“雙導向”出發,加速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推進縣域經濟大跨越;第七,繼續發揮糧食生產優勢,力促糧食再上新台階,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第八,把農民工問題納入城鄉發展一體化發展格局中優先解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第九,適應新農村建設需求,有計劃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社會各類管理人才,為城鄉一體化發展集聚雄厚的人才資源;第十,堅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加強社會建設,推動農村社會治理模式刷新。

杜老非常關注大家的發言,他聽力不好,就請秘書代勞,把大家的發言要點記錄下來,一頁一頁地傳遞給他看。他全神貫注看著記錄,時而點頭微笑,時而低頭沉思,最後還作了精彩的點評,贏得大家的熱烈掌聲。30多年前帶領我們推行第一步改革的杜老,今天又和我們一起在京西賓館共商國是了,大家是多麼開心!多麼振奮!京西賓館禮堂洋溢著喜慶氣氛。我們都在衷心祝願:“杜老生日快樂,壽比山高水長!”

(本文作者係原中共安徽省滁縣地委書記,安徽省七屆、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