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更多人知道九號院是因為密集的信息往來。除了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掌握的經濟社會運行動態和有關政策信息及時送到九號院外,地方政府從省一直到一些縣的農村發展與改革動態,都大量地會集到九號院。農研室因此成立了資料室,專門負責資料整理和篩選。
基層實踐的信息還來自新聞媒體。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等大的新聞單位當時都設有農村部,這些媒體往往在第一時間將基層最新動態和新問題反映到九號院。
基層信息和媒體反映的主要優勢集中在個案事例和局部動態。為使信息更加規範、科學,農研室大力呼籲並支持成立了國家農村住戶抽樣調查隊。這樣,中國農村從此就有了由中介機構而不是主管部門提供的量化信息。農研室還在全國不同地區選擇了300個村級單位,作為固定觀察點。農調隊和固定觀察點,不僅每年提供著可供宏觀分析的信息,同時也是政府以及社會研究機構快速調查的有效渠道,大大提高了各界對農村進行實證研究的水平。
農研室處理信息的成果,一般反映在《送閱件》和《農村信息》兩份刊物上。《送閱件》主要呈送國家領導,反映重要動態;《農村信息》則發送地方,主要登載地方經驗供交流。
中國的農村改革最初來自於基層的實踐,準確的說法應是來自於農民的自發創新。自發創新成果的積極因素需要肯定、支持和鞏固,也需要在正確的引導下逐步向市場流通體製和宏觀調控體製延伸。而引導需要政府,更需要理性。為保證農村改革的健康深入,避免政策過猛過急,特別是在宏觀改革領域獲取實踐經驗,在農研室的建議下,國務院決定建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設在九號院,由農研室管理並進行政策業務的指導。試驗區一般以市縣為單位,涉及的政策體製有糧食購銷、土地長期承包、農民新的合作形式、農民進城創業等,允許試驗區在這些政策製度方麵進行超前一步改革探索,為全局積累經驗。試驗區的設立,使農村改革不再局限於農民的自發創新,而是將實踐創新和政府的理性指導緊緊結合起來,更加有序地推進。
四
雖然農研室平時承擔著大量的中央交辦、政策谘詢和政策協調性工作,但最重要的工作,是為中央起草推動農村改革的政策文件。從1982年開始,農研室為中央起草了著名的五個“一號文件”,和一個五號文件。這些文件已深深地印入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曆史進程。同時印入人們記憶的,還有文件的製定過程。
每年上半年,農研室都會組織機關和社會研究力量,到各地農村了解新政策的落實情況和實際效果;發現新問題、新動向。到年中梳理出若幹主要問題,開始安排專項的調查研究,專項研究除了組織機關和研究機構人員外,一般還有針對性地找一些地方政府。
下半年開始召集各種座談會,傾聽調研情況和各種年度政策安排的建議。座談會多數在九號院舉行,有時集中幾個省在地方召開。
問題和建議梳理清後組織人員起草文件。文件起草小組除在機關抽人外,通常要從地方找幾個富有實踐經驗的同誌,或是起草或是議論。如經常召集借用的有江蘇的吳鎔、四川的趙文欣、廣東的杜瑞芝和山西的霍泛等。
文件的主要政策內容基本形成後,從三個渠道進行反饋。一是向中央主管農村工作的領導彙報;二是征求各省意見;三是聽取有關部門的意見。
意見反饋往往是反複進行的,直到年底召開全國農村工作會議,才能將文件內容最後確定。
實際上,從最初的草稿到文件正式形成,變化是非常大的。初稿的真正作用是拋磚引玉,作為集思廣益的引導。
當年“一號文件”的這種起草方式,保證了從中央到地方各層,從理論到實踐各界最廣泛的參與。文件中的許多政策始終是在激烈的爭論中形成的,又幾乎是在公開的環境下製定的。當時人們的思想解放程度遠沒有達到今天的水平,政策選擇既要處理好利益矛盾,又要麵臨各種政治觀點的壓力。今天回顧起來,這種廣泛參與和適度公開的文件形成過程,對於保證農村改革政策的順利出台,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0年新年伊始,農研室全體成員聚集到天天中午就餐、取暖條件始終不好的食堂,聽領導宣布撤銷農研室的決定。這是全體成員的最後一次聚會,也是一次告別。盡管撤銷的消息都早已知道,但大家還是來了。因為人人心裏都明白,八年來將每個人的理想和努力凝聚在一起,日日夜夜為中國農村改革操勞獻身的團隊,今後不會存在了。老同誌幾乎每個人都講了話,雖然,農研室的撤銷意味著他們從此將告別曆史舞台,結束職業生涯,但他們中間沒有人表示絲毫怨氣,依然是那麼達觀,對年輕人依然是那麼信任和充滿期望,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大家要想開點”。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在噙著淚花,仔細聆聽著老同誌的每一句離別囑咐,大家心裏清楚,因為年輕,他們還有前途,但要達到老同誌們的胸懷和境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機構撤銷不久,農研室的所有人員陸續離開了九號院。沒有人說得清楚院子裏後來發生的事情。據傳說,裏麵有了很大的變化,那棟灰色的三層小樓,將被拆除,人們再也不可能見到它。但對於農研室的全體人員,當年九號院的樣子,尤其那棟灰色的三層小樓,依然是那麼的清晰,那麼的親近。從灰樓二層到平房小院,那些擁擠的房間,那些成堆的資料,那些熟悉的麵容和聲音,那些來去匆匆的腳步,甚至從那幾個熟悉的房間裏飄出的低廉的煙草味,似乎還在伴隨著各個感官。對於所有同九號院有過聯係的人們,“西黃城根南街九號”,將永遠留在與中國農村改革分不開的曆史記憶中。
(本文作者係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