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著眼未來,重視培養年輕幹部。杜主任認為,機關的核心是幹部問題,培養年輕幹部尤其重要。他曾在1986年說過,我們機關是中央機關裏帶頭發揮青年人作用的單位。要尊重青年人的首創精神,要穩定和發展這一傳統。要支持農村發展組。要大膽、勇敢地培養青年幹部,邊教育、邊培養、邊使用、邊提拔,不拘一格。他還指出,年輕同誌缺乏理論準備和實踐考驗,在個人與組織的關係上,在黨性修養上等需要進行補課提高。我記得杜主任曾半開玩笑地說,我已經到了別人都不愛打交道的年紀了,因為你們年輕人腦子裏想的是什麼,一點兒也瞞不過我。所以講話不要兜圈子,不要怕講錯,要暢所欲言,提倡大膽地講,一針見血地講。他願意和年輕人在一起,願意聽青年一代無所顧忌、直抒胸臆地爭論,肯定青年人的理論創新和大膽構想。杜主任所在的一號院辦公室,隻要不是召開會議,都是允許青年人隨時出入的。大家有什麼新的認識、想法和觀點,都願意和杜主任坦率交流。而杜主任也在傾聽的過程中,操著他那渾厚深沉但非常清晰的山西味的普通話,以畫龍點睛、提綱挈領之語引導年輕人的討論更加深入具體,進入到可操作層麵。作為一個相當級別的領導,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輩,我們在杜主任麵前,隻有“敬”,沒有“畏”,沒有拘束,沒有唯命是從、畏首畏尾,沒有任何顧慮,感受到的是一種平等和諧溫暖的氛圍。可以自由地敞開思想,談古論今,那個年代真是不可簡單複製的年代,開會和聚會也與現在不同,吵來吵去,頭腦風暴,白天黑夜地開,總有新思想、新辦法。會後,有價值的思想很快就會傳遞到決策層領導那裏,有的很快就會付諸實踐。年輕人去見部長推門就進,到中南海向領導彙報工作也無所顧忌。正是在這樣一種農研室的特有的文化中,走出了新一代的中國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
(5)提倡機關民主作風。1984年年初杜主任提出:我們的機關作風不生動,不主動,還有官僚主義習氣。多年來形成的機關化作風要轉變,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科學的、戰鬥的作風。機關要對內、對外開放,要是一個大熔爐,能沸騰、活躍起來。使每一個人能得到訓練,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要充分發揮個人作用,又要重視協同效益。要支持個人的獨立發展,為大家創造發展機會,提高個體的素質和自覺性(自覺控製個人行為的能力,使個人行為同整體行為相協調的能力)。領導不是簡單地進行管理,而是引導大家自我規範。既要保證個人的正常發展,又要保證整體的協同效益。我們不提倡封建人身依附,不是等級製,是崗位分工不同。鼓勵每個人用自己的思想、作風取得信任、威信。絕不能創造這樣一種風氣:你聽我的話就對你好,反之亦然。幹群之間不是貓鼠關係,而是平等關係。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毛澤東同誌的一段話:要造成一種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事實上,在杜主任的領導下,機關確實形成了這樣一種民主空氣,保證了政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說到杜主任的民主作風,我還回憶起一件小事。有一年,在京西賓館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期間,晚上由杜主任主持碰頭會,攏攏白天的情況。在提到統購統銷製度改革,取消糧票的時機是否已經成熟時,有的同誌建議,最好組織一次公民投票。這個建議連我這個小青年都覺得不符合中國國情,但杜主任並未簡單否定,而是因勢利導,將討論引向深入。就是在這樣的民主氣氛中,催生了新的思想。
仰望杜主任,他既是一座有著崇高人格魅力、難以企及的高山,又是一個使人感到溫暖慈祥、可親可敬、沒有一點架子的普通老人。我總在想:他瘦小的身軀何以蘊藏著不知疲倦的精力,他智慧的頭腦何以蘊藏著取之不竭的寶庫。直到90多歲,他還拄著拐杖每天到農研中心上班,與大家討論問題,思想總是與時俱進,永立潮頭。
回望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我有幸被卷入這個時代大潮並參與其中,這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機會。感謝這個時代,感謝農研室,感謝給予我教育和培養的杜主任。衷心祝願杜主任健康長壽!
(本文寫於2012年新年,作者係國家稅務總局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