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後召開的一次中央會議上,李先念說:包產到戶不宜提倡。中國單幹了幾千年,還是沒有糧食吃,還是受窮嘛!華國鋒再次用湖南“三夏”搶收搶種的事例來說,非集體化不可。
杜潤生認為:“華國鋒、李先念、王任重對包產到戶持反對意見,很大因素是要忠於毛澤東思想。”後來,思想也有變化。20世紀80年代初,王任重調離農委,離任前與杜潤生懇談,王表示:作為過渡形式,他同意包產到戶,前途還是應堅持集體化。杜潤生在與李先念交談後,李也表示:“你把我說服了,我是老觀念,隻記得‘小農經濟跳不了三尺高’。”此後,三人不再堅持原來反對包產到戶的意見。
(2)1979年,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胡耀邦,態度也比較謹慎。杜潤生說,一次他帶著為中央起草的農村工作安排意見去見胡耀邦,借機談到“責任製”問題,提出是否可以“把1979年9月28日後提的‘不要包產到戶’,改成‘準許包產到戶’。耀邦說:‘決議才通過,中央不好立即出麵修改’。”杜潤生評論說:“在耀邦所處的位置上,時機不到,處理像包產到戶這種帶有政治敏感的大問題,還受著某種約束,是可以理解的。”
(3)礙於多數的反對意見,鄧小平也是到1980年4月才正式表態。關於鄧小平對包產到戶的表態,人們見到的是1980年5月關於農村政策的一次談話。事實上在此之前,已含有支持的意思了。杜潤生說,在1979年那次中央會議上,由於華國鋒、李先念先後表態不同意搞包產到戶。鄧小平當場沒有就此問題表態。但是鄧說:“貧困地區總得放寬政策。”杜潤生認為:“這為他爾後支持包產到戶留下伏筆。”1980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為中央召開編製長期規劃會議做準備,將提交會議討論的問題向鄧小平彙報,胡耀邦、萬裏等在座。姚依林根據事先了解的情況提出,在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生活窮困的地區,實行包產到戶之類的辦法,讓群眾自己多想辦法,減少國家的負擔。鄧聽後說:“我讚成依林同誌剛才講的意見。在農村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生活窮困的地區,像西北、貴州、雲南等省,有的地方可以實行包產到戶之類的辦法。”這是鄧小平就包產到戶問題第一次正式表態。
(4)“陽關道”與“獨木橋”之爭。盡管有了鄧小平的明確表態,但在黨內,意見遠未統一。在1980年9月召開的省市區第一書記座談會上,出現了“陽關道”與“獨木橋”之爭。杜潤生說:“發言反對包產到戶的,有福建、江蘇、黑龍江幾省的省委書記。支持的,有貴州省委書記池必卿、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周惠、遼寧省委書記任仲夷。”黑龍江省委書記楊易辰說:“黑龍江是全國機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一搞包產到戶,機械化發展就受影響,生產成了大問題,是倒退;集體經濟是陽關大道,不能退出。”就在楊易辰講話時,池必卿插話:“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我們貧困區就是獨木橋也得過。”這次會議形成的《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幾個問題》的紀要,正是依據這個精神照顧兩方麵意見的妥協產物。“陽關道”與“獨木橋”也成了這場爭論留下的一句名言載入史冊。
涉及黨內高層不同意見的爭論,能像杜潤生這樣直呼其名,如實記述,把事實真相留給後人,確實不易。這是一種精神——對曆史負責的精神,對人民負責的精神,真正共產黨人的精神。
最後想指出的是,書中多數提到“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如今的年輕人要搞清這是何許人,大概都要到工具書中去對號入座。我想這絕非杜潤生的原作所為,而是出書的中間環節受到某種幹預的結果。在此,不能不為杜老表示遺憾。
(本文作者係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