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1981年是調查研究年。開春伊始,國家農委與有關部門就聯合組織17個調查組分赴各類地區調查,一個80年代農村改革的權威性文件可望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裏孕育成熟!這年,杜潤生輾轉江蘇、山西、河北調查,每到一處,他都給基層幹部講:群眾搞責任製,我們不要給他們頂牛,我們是小牛,群眾是大牛,我們頂不過他們,要是頂,非把我們頂回來不可。
7月31日,胡耀邦批了一個材料給萬裏:“我考慮今年九十月要再產生個農業問題指示。請考慮是否叫農口同誌先醞釀一下,如杜(潤生)。在下去考察前,也可找他先談一次。”隨後,胡耀邦、趙紫陽先後找杜潤生談話,共商文件起草工作,特別提出要繼續放寬政策。
金秋10月,中共中央提前召開全國農村工作會議,一起討論文件草稿。杜潤生所作的《堅持改革穩步前進》的講話開門見山地指出:過去搞改革,我們是花過學費的,現在進入80年代,應該要求搞得好一些,要盡可能地不使運動出現太大的傾斜度。經過幾十遍修改,作為集體智慧結晶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送到了中央最高決策層。這個文件被中央政治局12月21日通過的當天,杜潤生找了胡耀邦,建議將這個文件能夠安排在1982年的元旦發出,成為新年的第一號文件,以便引起全黨、全國的重視。
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問世了!十—屆三中全會後中央全麵指導農村年度工作的紅頭文件誕生了!農民們喜洋洋奔走相告:黨中央把新年頭一碗飯讓給咱農民吃了!此後,包產、包幹到戶的生產隊占到90%以上。
從此,中共中央破天荒地連續五年,於每年1月1日(或2日)發布指導農村工作的第一號文件。第一個一號文件:初步說明了包產到戶、包幹到戶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不同於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姓社不姓資!第二個一號文件:闡明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第三個一號文件:穩定、完善生產責任製,決定土地承包長期化,從原來的三年延長到15年。第四個一號文件:從1985年起,除個別品種外,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國家決定大力幫助農村調整產業結構。第五個一號文件:要在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礎上,調整生產結構,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
五個一號文件,逐步指出深化農村改革的方向,讓億萬農民吃了長效順心丸。連昔日反對包產到戶,堅持“兩個凡是”的一些高級幹部,也轉變了觀念。曾任《人民日報》農村部主任的李克林評價說:五個一號文件集中了杜潤生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大半生的實踐經驗,閃耀著他睿智的思想和對億萬農民的深深關懷。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耄耋之年的杜潤生勤於思,慎於言,敏於行。他說,家庭承包製的普及,隻是重建農業經濟主體的開始,而不是終結,還需推進農村經濟市場化;加強水利、道路、電網建設;整治國土,加快工業化、城市化,擴大農民就業機會。農民還會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組成各種形式的自由聯合,使農業經營規模化現代化。展望21世紀的中國農業,他相信,希望的田野上定會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原載《半月談》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