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說,現在經濟形勢不錯,基礎搞好了,要搞上層建築,首先是政治體製改革,這是寫進十六大政治報告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現在要用上層建築的改革反過來推動經濟的發展。
經濟適度發展和人文關懷
杜老談到的第三個問題是經濟發展要保持適當的速度和提倡人文關懷的問題。他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必須重視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速度。這幾年一直保持8%、7%、7.9%、7.6%,前幾年更快,是八九不離十,我看能保持在7%以上就不錯。這次‘非典’(非典型性肺炎)問題,中央的決策非常好,要警惕“非典”卷土重來。中國發展經濟首先要搞好物質基礎,推動工業化,發展民營經濟,保持適度增長,保證多種投資主體和多種經濟成分發展的路線。
我再強調一個問題:“經濟發展必須體現‘人文關懷’,什麼叫人文關懷?就是關懷人、保護人,重視人的價值,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我提供一種‘責任倫理’,在決策的時候不要以犧牲大量人的生命為代價去發展經濟,不能重複三年自然災害餓死老百姓的錯誤了。我們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安全,三個方麵都要同時注意到。”
杜老對本報也提出要求,你們報紙要對這個問題有全麵的認識,要全麵化,不要單一化,社會發展必須要有民主,同時要特別重視個人的發展。他背誦了恩格斯的一句話:個人的全麵發展是全人類全麵發展的前提。並囑咐“要記住這句話”。他說,注重個人的發展包括人的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要放在第一位來考慮。觀念上要有人文關懷,不能見物不見人。尊重人的價值,經濟發展才有利於個人的發展。
最好農民隻交所得稅
本來談完這三個問題就可以結束了。杜老問還聊什麼,見老人家精神飽滿,談興尚濃,就問他,為什麼沒有談“三農”問題?老人家沉吟片刻,有點無奈的神情說:“想來想去覺得提高農民收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你說從提高糧價上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現在我們的糧價超過國際上的糧價。因此解決‘三農’問題是個長期的問題。我想在21世紀中期,如果保持九億農民,能夠把1.5億農民向城市轉移就業,轉移農民才能富裕農民。第二個是農業要工業化或者叫產業化,把農產品加工搞好,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農產品的深加工吸收勞動力。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達到出口水平。”
我一貫主張減輕農民的稅賦和負擔,最好將來農民隻有一種稅就是個人所得稅,其他稅種一概免掉。現在還做不到,可以先進行費改稅,有人擔心搞成清朝的“一條鞭”,結果形成“黃宗羲定律”。杜老表示,這次溫家寶總理說一定不會重複黃宗羲定律,希望他拿出精力解決好這個問題。對於農民負擔過重問題,杜老說:“在十六大的時候,我提出在五年內農民免交稅費,讓農民休養生息的意見。”
告別的時候,杜老想起幾個熟人,問起戴小京和胡舒立的情況,記者說都是我們的領導,目前主持聯辦財經媒體的具體工作。杜老說:“我們是老朋友了,你們給我寄《財經》雜誌,還關心著我。”
記者驚奇杜老的博聞強記之餘,表示今後一定奉寄本報,請老人家指正。
(原載《經濟時報》2003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