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五用眼瞟瞟那個保鏢,幸好他背向古鍾,沒有瞧見,此時那個鏢頭正用一雙色迷迷的眼睛在於雲娘身上滴溜溜亂轉,顧不得這些。胖保鏢正用力搬鍾,身子緊貼在鍾身,看不到下麵。這時,猛聽他\"唉喲\"一聲,跌倒在地上,鍾又複原樣。瘦保鏢和鏢頭趕忙跑到胖保鏢麵前,急問何故。
胖保鏢用手揉揉後腰:\"岔氣了。\"這時,眾鏢爺各自從四麵圍攏,都說沒有發現水杏。
鏢頭朝王五一拱手:\"失禮了,我們回去了,王五爺以後有空到我們那兒坐坐。\"說完,一夥人湧出了門。
王五叫二喜到門口探望一番,見那夥人走遠了,才放水杏出來。水杏眨巴眨巴眼睛,問:\"張三爺呢?\"這時人們才想起張三,眾人朝後院走來,王五大聲道:\"張三爺,他們走了,你快出來吧?\"
這時,隻見一間房前掛著的竹篩子動了一動,傳出張三的聲音:\"我在這兒呢!\"竹篩子一掀,張三笑吟吟從裏麵跳了下來。眾人大吃一驚,王五笑道:\"張二爺好俊的縮骨法呀!\"
太陽西沉,夜幕降臨,張三才帶著水杏離開源順鏢局返回馬家堡,水杏與母親相聚自然歡喜萬分。直至深夜,張三才拖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回家中。
第二年的春節,興旺、熱鬧。盡管這是庚子年,誰也預料不到幾個月以後所出現的重大災難,幾千年就居住在這裏的北京人依然按照傳統的風俗歡度佳節。北京很早就是北京重鎮,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通道。遼以後又是五代帝都,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互相影響、滲透,使得北京春節活動多姿多彩,蔚為大觀。北京春節一般從臘月二十三\"祭社\"開始,\"菱角米、薏仁米\"的叫賣聲就揭開了春節的序幕。\"孩子,孩子,你別攙,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才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麵酸,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這首民諺把北京臘月裏忙年的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
春節伊始,北京街頭巷尾傳出各式小販的吆喝,真是一組別開生麵的叫賣曲:\"裏山砂鍋\"、\"菱角米吆\"、\"吆黃米麵來\"、\"年糕坨來,好大的塊喲\"、\"賽白玉的糖瓜、關東糖、豆兒醬來、豆鼓豆腐來,油炸麵筋\"、\"喂!辣菜來\"、\"鬆柏枝來、芝麻桔喲\"、\"門神來掛錢、石榴花來,元寶花\"、\"喂活鯉魚咧\"、\"齋堂鼓子\"、\"買的買來捎的捎,都是好紙好顏料,東一張來西一張,貼在屋裏亮堂堂\"……北京的四合院、大雜院裏裏外外、春聯、年畫、門神、掛線粘粘整齊,五彩繽紛。年輕婦女頭上戴著紅絨福字和各式鮮豔的絹製京花,老太太們頭上也插朵紅石榴花,人人盛飾,個個豔裝,一片歡樂氣象。除夕之夜,家人團聚,拜家廟,祭祖宗,包餃子,做年飯,打麻將,鬥紙牌,品茗飲酒,談古論今,徹底不眠\"守歲\"。兒童們歡呼雀躍,放鞭炮,抖空竹,吹玻璃喇叭,撚升官圖,鬧個不休。各家庭院遍撒麻秸,人行其上謂之\"踩歲\";燒鬆柏枝謂之\"驅歲\";摔門閂是\"跌千金\";吃驢肉是\"嚼鬼\";過木橋是\"走百病。\"
張三家中自然也是一派喜氣洋洋。馬家堡鬧起了花會,要飛叉、弄五虎棍、舞獅子、扭秧歌、踩高蹺、走旱船、擎龍燈、跑竹馬、盤杠子、扔石鎖、抬杠箱、打太平鼓、唱什不閑,熱鬧非常。北京是五代帝都,寺廟有2700多座,廟會各顯風采。
張三沒有去白雲觀\"會神仙\",也沒有到雍和宮\"跳布紮\"。上午他趕到宣武門內琉璃廠逛廠甸。廠甸從乾隆年間繁盛不衰,每逢春節北京城裏的許多店鋪都來此設攤營業。從和平門到琉璃廠口,大街兩側以書畫、碑帖為主,琉璃廠以南有幾個食品攤棚,有清真馬家的豆腐腦,豆汁張的豆汁,年糕張的年糕,信遠齋的冰糖葫蘆和冰糖子,其他象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豆麵糕、黃白炸糕、糖耳朵、腰子餅、褡褳火燒等,舉不勝舉,都是現做現賣,吆喝聲不絕於耳。張三穿梭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看著老北京人過年那個喜形勁兒,心裏有說不出來的高興。他抬頭望著那五彩絢麗的風車,順風呼嚕嚕轉,更覺得有意思。許多熟悉的人都朝他打招呼,有的故意給他讓開道,生怕擠了他手中的鳥籠子,張三喜歡養鳥,人所皆知,人們更知道在眾多鳥中,他更喜歡畫眉。張三的眼睛盯在一支大糖葫蘆上,那糖葫蘆足有二米高,一串大小差不多的山裏紅穿在荊條上,頂端插一個彩色小三角紙,外麵沾一層飴糖,好像一串紅色的念珠。海王村內遍地是文物、首飾、茶桌、飯棚、兒童玩具的攤點,再往東的火神廟是瑪瑙翡翠、珍珠鑽石、金玉琺,各種首飾的集中地。琉璃廠西口是花鳥市,是張三最感興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