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宛八爺叫一聲:\"寶三,快上來!\"這時,從旁邊轉出一個伶俐的少的,也就十來歲,穿一破舊藍布褂,肥青褲,他\"噌噌\"攀上中幡。原來在中幡的頂上綁著一隻小椅子,那叫寶三的少年坐了上去,表演各種倒立,做出種種優美的功作,圍觀者歎聲此起彼伏。有人將銀錢扔了上去,那寶三一一用手接住,揣進口袋,還有一錢竟用嘴叼住。
宛八爺在下麵做了幾招\"霸王舉頂\"、\"前後背花\"、\"左右擔山\"、\"大小盤肘\"的動作,然後一招手,寶三莞爾一笑,從幡上飄然而下,朝眾人鞠了一躬,鑽進人群不見了。
宛八要耍完中幡,張三上前打了招呼,道:\"今兒個八爺也露一手,真叫人羨慕。\"
宛八爺用手拍拍土:\"今兒個高興,給徒弟們捧捧場子。\"
張三道:\"方才那小家夥功夫真利索,我看大有前途。\"
宛八爺眉毛一揚:\"他叫寶善林,是窮苦人出身,是個好苗子,人聰明,路子也端正,是我最喜歡的徒弟。\"
張三道:\"八爺近日公務忙嗎?有空閑到我那喝兩盅去。\"
宛八爺望望天:\"這大清天下可能要變天,善撲營的事兒多,你那兒又離城裏遠,一直沒得空兒去,有機會再聚吧。\"
張三告別宛八爺,和羅癭公又來聽法鼓。這法鼓老會起源於康熙年間,至今有近二百年的曆史,那表演隊個個插花蓋頂,纏頭裹腦,令人眼花繚亂。法鼓使用五種打擊兵器,即鈸、鼓、鐃、釵、鉻和鐺子,稱為五音聯蟬。這些樂器原來都是和尚們手中的法器。現在用來喜慶豐收,取個吉祥。
張三細聽那音樂,悅耳動聽,靜如平湖秋月,動如燕飛蝶舞,高潮時如行雲流水,高峰時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鈸鐃上下翻飛,氣象萬千。鼓若驚雷,氣勢磅礴,使觀者心潮澎湃,精神振奮。隨著緊密鑼鼓把人引向急風暴雨般的高潮,霎時雨過天晴,流水潺潺,十分迷人,一曲終了,餘味綿長。
羅癭公拉張三道:\"別聽了,聽了一回看把你迷的,走到那邊看看拉洋片的!\"
一位身穿灰布長衫的漢子,指點著台上一張二米多高的彩畫且說且唱。他身邊放著一個有半個臉盆架大小的紅漆木架,一麵小鼓、一麵小鑼、一麵鈸一齊拴在上麵。一段唱完,漢子拉動手裏的繩子,那鑼鼓便一齊響動起來。
羅癭公對張三道:\"說起這拉洋片,還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呢!唐朝有一個好色的皇帝,每年都要從全國各地搜集美女進京。有一次,從蘇杭兩地挑選了十幾名年輕貌美的姑娘送進京城。皇帝一見,龍顏大喜,當即收進宮內做嬪妃。過了一段時間,這一個個如花似玉的妃子都愁眉不展,個個想家,整口哭哭啼啼。太監、宮女百般服侍也無濟於事,弄得皇帝也無可奈何,於是召集大臣們進議事,聲言誰要能使嬪妃們高興起來,重重有賞。護國軍師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人聽罷,心裏一盤算,猜了個八九不離十,於是奏明皇上,說道:'妃子們年紀幼小又遠離故鄉,當然想念家人。\"皇帝聽了,覺得言之有理,於是問:愛卿有何妙策?'彭、李二位大臣說:'皇上可在內宮垂簾,讓嬪妃們在簾內講述家鄉風景,我們在簾外記述,然後按照嬪妃們所述,逐一繪圖,懸掛在內宮壁上,這樣嬪妃見畫如見家,就可消除鄉愁。'皇上聽了連連點頭,於是吩咐去辦。第二天,八張摘繪蘇州園林和杭州西湖風景的彩畫懸掛出來,袁、李二位大臣還編了唱詞,敲著鑼鼓且說且唱。嬪妃們在廉內邊邊聽,感到親切,一個個露出了笑容。皇帝重賞了這兩位大臣,並命他們每日進宮,為妃子們演唱。後來這種演唱形式逐漸流傳到民間,就成為拉洋片……
正說著,張三忽覺背後有人扯他的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