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認知和行為療法中的係統脫敏和暴露療法等詳細對老公做了介紹,他問我哪種方法見效最快,我說是暴露療法,治療原則是“怕什麼就給什麼”,把他放在引起恐怖的情境中,讓他充分體驗所產生的恐怖情緒,由此來適應和降低恐怖反應,為了便於老公理解,我特意把“擊幾平驚”的故事推薦給老公看。
“擊幾平驚”的故事出自《儒門事親》,記載如下:“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於樓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墜床下,自後每一聞有響聲,則驚倒不知人。一些醫生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誌丸皆不療效。萬般無奈,求治於名醫張子和。張子和不僅善用藥物治病,而且善於運用心理療法。張看後,乃命兩名侍女,將病婦按坐在高椅之上,麵前放一茶幾,張曰:‘娘子當視此。’張用木猛擊茶幾,病婦大驚,張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不一會兒他又以木擊幾,病婦驚嚇已減,連擊三五次,又以手杖擊門窗,病婦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張曰:‘《內經》雲: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
老公看過之後,說就是它了,我來操作,你配合一下,幫我把握一下分寸就行。
於是,那天傍晚,吃過飯之後,我們以散步為由,帶著兒子來到一個偏僻路段,招手攔了一輛“摩的”,對駕駛的女司機說,這孩子有點兒怕坐車,上車後可能會哭鬧,讓司機別管,把車開慢開穩一點兒就行了。跟司機交涉好之後,丈夫一把抱起兒子,對他說:“這個阿姨開車很穩,這條路上又沒有別的車輛,不會翻車,爸爸和媽媽要帶你坐車去一個好玩的地方,別怕啊!”然後就把他往車上抱。
預料中的情形發生了,兒子又喊又叫,在他爸爸懷裏死命地掙紮著,發出撕心裂肺的哭聲,那哭聲中所包含的憤怒和恐懼達到了極點,簡直讓人毛骨悚然,我實在不忍心聽了,對老公說:“算了,還是慢慢來吧,別嚇出毛病來。”
老公咬了咬牙,說:“不行,不能再遷就他了。”然後不由分說抱著兒子坐進挎鬥裏,又招呼我坐在他旁邊,對女司機一揮手說:“開吧。”
待“摩的”啟動之後,老公用一隻手緊緊攬住兒子,另一隻手則捂著他的眼睛說“不怕,不怕”。我也抓牢了他的兩隻小手,柔聲細語地安慰他。他還是不依不饒地用哭聲進行著激烈的掙紮和抗議。
“摩的”一直很平穩地向前行駛,大約十分鍾之後,兒子的哭聲開始變弱,二十分鍾後徹底安靜下來,他甚至用小手扒開了爸爸的手,開始打量周圍的一切。我乘機說:“你看阿姨的車開得多好啊,沒什麼可怕的,是吧?現在,你想去哪裏,就讓阿姨帶你去,好不好?”
兒子說想去公園,“摩的”就徑直向公園的方向駛去。我和老公相對一笑,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
說也奇怪,這一次的暴露療法竟徹底治愈了兒子的“乘車恐懼症”。後來,我們多次帶他外出旅遊和到北方探親,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和水裏行的各種交通工具坐了個遍,他每次都是歡天喜地的,從無一絲一毫的恐怖反應。
兒子目前就讀於上海一所重點大學,節假日經常和同學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結伴出遊,看到他自信從容的樣子,沒有人相信他曾經患過“乘車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