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人類的環境
一、環境
1.環境係統的組成
環境是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的地方。人類的自然環境又稱物質環境,可分為兩類,一類指‘天然形成的原生環境,原生環境是天然形成的,並且基本上未受人為活動影響的自然環境。另一類是人類還能有目的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改造自然環境,使環境更適於人類生存的需要,人為活動影響下形成的環境稱為次生環境。人類的環境包括一切客觀存在的自然和社會條件。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專家委員會認為:環境是在特定時刻由物理、化學、生物及社會的各種因素構成的整體狀態,這些因素可能對生命機體或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的產生現實的或遠期的作用。衛生學所研究的環境主要包括空氣、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在內的生活和生產環境,還包括與之有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又稱非物質環境,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活動中相互間形成的生產關係、階級關係與社會關係等,他包括社會政治製度、經濟與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狀況、人的行為方式及心理狀態和醫療服務等。
2.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地球表層,其範圍大致包括了11千米深的地殼和海洋以及15千米以內的地表大氣層。
3.構成人類環境的主要因素
(一)物理因素
如氣溫、氣濕、氣壓、聲波、振動、輻射等。在自然狀態下物理因素一般對人體無害,隻有超過一定的強度和(或)接觸時間過長時,才會對機體的不同器官和(或)係統功能產生危害。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發展,人們從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中接觸有害物理因素的機會愈來愈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應與重視。
(二)化學因素
一、環境
環境係統的組成。
二、生態平衡
①生態係統:概念,功能;②生態平衡。
人類生存的環境中有天然的無機化學物質、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及動植物體內、微生物體內的化學成分。很多化學元素在正常接觸和使用情況下對機體無害,過量或低劑量長時間接觸時會產生有害作用。
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質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它們之間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共同構成生物與環塊的綜合體邱生態係統。人類依靠生物構成穩定的食物鏈,從而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素;籾龜生場嚇成藥物昉洽疾病。生物本身在不斷繁衍過程中為人類造福的同時,有的生物會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帶來一定威脅。
社會心理因素
人類健康和疾病是一種社會現象,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也必然會受到社會因素的製約。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環境條件下,導致人們在社會行為方麵乃至身體、器官功能狀態產生變化的因素。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動常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和艇體的健康,心理因素又常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因而常稱為社會心理因素。
二、生態平衡
1.生態係統
(一)概念
人類或生物群落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通過物質循環與能量交換共同構成的生物與環境的結合體,稱生態係統。
(二)功能
生態係統的功能包括物質循環、能量交換、信息傳遞,吸取所需的營養物質。
在生態係統中,一種生物被另一種生物吞食,後者再被第三種生物吞食,彼此形成一個以食物鏈連接起來的鏈鎖關係,這種生物向以食物形式進行物質轉移的關係叫做金物鏈。食物鏈對環境中物質的轉移和蓄積有重要影響。某些重金屬元素或有毒物質,在環境中的起始濃度不一定很高,但可通過食物鏈一級級的傳遞,使濃度逐級提高,這種現象叫做生物富集。
2.生態平衡
生態係統各個環節的質和量相對穩定的和相互適應的狀態稱為生態平衡。這種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概,當生態係統內部或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發生改變,就可能破壞這種平衡。
第二單元 環境與健康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健康的概念
①健康;②疾病;③健康與疾病的連續觀。
二、影響健康的因素
影響健康的因素。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健康的概念
1.健康
健康是指人體對其環境有良好的適應性,兩者保持動態平衡;反之,疾病則是人體與環境的正常平衡被破壞所致。雙110憲章規定,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疾病和體弱的匿跡,而且是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完好的總體狀態。要達到這一總體狀態,其基本要求是一個人的體魄、精神和智能都應與其年齡、性別和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地域情況相稱,這些功能都在正常範圍內,並且彼此之間處於平衡狀態。
健康的內涵包括:①一般的安寧狀態,可以正常生活和參加生產勞動;②自我感覺良好,發自內心的良好感覺是健康的基準,比之本人所處環境對健康影響更為重要。一個殘疾人外表上雖然異於正常人,但能夠按自己的身體特點克服種種困難,做些對人民有利的工作,而與一個體格上健康,但卻終日鬱鬱寡歡者相比,在某種意義上講,前者是健康人,而後者是病人;③個體對環境中各種因素有調節功能和適應能力;④從事各項工作的效率高。
110所提出的衡量個體健康的標誌是: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的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⑤對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具有抵抗力;⑥體重適當,體形勻稱,站立時頭、肩、餮位置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⑧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皮膚富於彈性,走路輕鬆。
衡量個體健康狀況的指標包括生理學指標、心理學指標、社會學指標。生理學指標包括生長發育指標、營養狀況指標、疾病家族史;心理學指標包括人格、智力、情緒和情感;社會學指標包括行為模式、生活方式、人際關係、個人住址、個人經曆。1.疾病
可看做是整個生物體或某些係統在生長、發育、功能及對內環境適應的調整中的失敗或失調,以至影響到整個人體內環境的穩定。疾病是一種病理狀態,疼痛是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痛苦或不適;病人是指有病的人。
3.健康與疾病的連續觀
健康和疾病之間是一個動態連續過程,是一個範圍,如果以“正常”作為健康,“異常”作為疾病的判斷標準,就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並存著健康和疾病。一個人體內可能潛伏著病理缺陷或功能不全,而表麵上仍是“健康”的,通常隻在出現症狀或體征時才被認為是患病。事實上,有些疾病一旦出現臨床表現已經是病入膏肓,如肝癌、肺癌。
二、影響健康的因素
1.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
①環境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還有物理、化學、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因素。②行為生活方式:包括營養、風俗習慣、嗜好、交通工具、體育鍛煉、精神緊張、性生活。③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上醫療衛生設施的分配、醫療衛生製度及其利用。④生物遺傳因素:造成先天性缺陷或傷殘。
這四個因素相互依存,其中環境對健康起作用,其次是行為生活方式、醫療衛生服務;生物遺傳因素占較小地位,但一經發生疾病,常致不可逆的終身傷殘。這四個因素受到國家的經濟水平和衛生事業發展的影響,同時還取決於社會群體的文化教育素質、精神文明程度、生態平衡的保持、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及人口數量頻率等。
2.影響健康因素的特點
(1)潛伏期長
指健康危險因素長期反複作用機體而引發疾病,且潛伏期難以確定,如肺癌的一個危險因素是吸煙,其吸煙史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這一特點使疾病與危險因素間的關係難以確定,增加了疾病防治的難度,但另一方麵由於爆露後很長時間才發病,這又為阻斷危險因素,預防疾病提供了時間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