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生活飲用水與健康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基本衛生要求

生活飲用水的基本衛生要求。

二、水的淨化與消毒

①水的淨化;②水的消毒。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基本衛生要求

1.生活飲用水的基本衛生要求

水源水經過適當選擇並經過必要的衛生處理後,必須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標準》的要求,才能飲用。飲用水在衛生學上應滿足以下要求。

(1)流行病學上,安全

飲用水應不含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以保證不傳播介水傳染病。大腸菌群是水質是否達到流行病病學上安全的重要指標,而細菌總數是評價水質清潔和淨化效果的指標。當水進行加氯消毒時,在接觸30分鍾後,水中餘氯應不低於0.3106/1管網末梢水不應低於0.051.0餘氧是管網水是否發生二次汙染的信號。

(2)化學性狀良好,所含化學物質應對人體無害

飲用水的化學性狀必須滿足衛生標準中規定的一般化學指標和毒理學指標的要求。

(3)感官性狀良好

飲用水應無色無味無臭,清澈透明。

(4)水量充分,取用方便

水量應滿足城鎮或居民點總用水量的要求,並考慮到近期和遠期發展的需要。

2.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的要求

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在感官性狀、化學、毒理學、細菌學和放射性指標等方麵做了具體的規定。

(1)感官性狀指標

有水溫、色度、渾濁度、臭和味以及肉眼可見物。

水溫:地麵水的溫度隨日照和氣溫而改變,地下水的溫度則比較恒定。如果水溫突然升高,超過了正常的變動範圍,表明有被大量工業廢水汙染的可能。

色:清潔水淺時無色,深時為淺藍色。含有大量腐殖質時呈棕黃色,有大量藻類生存時呈綠色;受到髙色度的工業廢水汙染時,可現該廢水所特有的顏色。規定水色不超過15度,但水源受工業廢水汙染後,可使水呈現其他顏色,故標準同時規定,不得呈現其他異色。

(2)一般化學指標

包括值,耗氧量,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氮化物和硬度。

①值在6.5-9.5範圍內,並不影響飲用和健康。但過低可腐蝕蘿道,影響水質;過高可使溶解鹽類析出,並降低氯消毒效果。

②硬。度:硬度過高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硬水對日常生活影響鉸大,可形成水垢,影響茶味,消耗肥皂等。規定硬度不超過450。

③耗氧量:指化學氧化劑氧化1升水中的有機物所消耗的氧量。水中有機物含量越多,耗氧量越大,因此,耗氧量可作為反映水中有機物汙染程度的一項間接指標。

④生化耗氧量:指水中有機物在需氧細菌作用下,進行生物化學分解對所消耗的氧量。水中有機物含量越多,生化需氧量也越大。他是評價水體受有機楊汙染的一項重要指標。

⑤溶解氧:指溶解於水中的氧。清潔的地麵水含有較高的溶解氧,而地下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較低,溶解氧是有機物氧化分解、水體自淨和水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測量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以間接的了解該水被有機物汙染的程度和自淨的能為。

⑥氮化物:包括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

氨氮為有機物腐敗分解的最終產物。水中氨氮含量增高,表示為人、畜糞便的新鮮汙染,因人畜糞便中含氮有機物很不穩定,容易分解成氨,故氨氮的存在皮映水被汙染的時間不久,或汙染正在進行中。水中亞硝酸鹽氮含量增高,表示有機物的分解正在激烈進行,水正在淨化,但尚未結束,汙染的危險仍然存在。

硝酸鹽氮是含氮有機物氧化分解的最終產物,如果水中僅有硝酸鹽氮含量增高,亞硝酸鹽氮和氨氮含量低,說明汙染時間已久,淨化過程已經基本結束,介水傳染病發生的危險性也基本消除。

(4)毒理學指標:

包括氟化物、氟化物、砷、硒、衆、鉻、鎘和鉛。我國飲用水水質標準規定了一些有毒化學物質的最高容許限童。

(5)細菌學指標

包括細菌總數、大腸菌群,和遊離性餘氯。

①細菌總數:是評價水質清潔和淨化效果釣二項指標。細菌數越多,說明水汙染越嚴重,同時也說明在水中存在著利於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但並非水中所有的細菌都能在這種條件下生長,因而細菌總數並不能代表水中全部的細菌總數,也不能說明有無病原菌的存在。因此,細菌數隻是評價微生物汙染的相對指標。飲用水細菌總數不超過100個的標準。

②大腸菌群:可:表示為大腸菌群數,水中發現大腸杆菌,說明水源已經受到糞便汙染,水中也就可能伴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從而提示有發現介水傳染病的危臉。每升水中大腸菌群不超過3個的標準。

③遊禽性餘敘:實驗證明,接觸時間達30分鍾,遊離性餘氯在0.31以上時,對腸道病原體、鉤端螺旋體、布氏杆菌等均有充分殺滅作用。規定用氯消毒時,接觸時間30分鍾後,遊離性餘氯應不低於0.3116/1。

二、水的淨化與消毒

1.水的淨化

飲用水淨化的3的是改善水質的物理性狀,除去懸浮物質,同時也除去一部分病原體。淨化包括沉澱和過濾。

(1)混凝沉澱的原理

地麵水中常含有各種懸浮物和膠體物質,靜水或水流速度緩慢,由於重力作用,某些懸浮物下沉,使水的渾濁度降低,稱為自然沉澱。但顆粒小的懸浮物及水中含有的矽酸、極&的黏土和腐殖質等膠體,因帶陰電荷相互排斥,不易下沉,故自然沉澱達不到淨化的目的,為了加速沉澱過程,提高沉澱效率,通常需要借助混凝沉澱法。在水中加人帶陽電荷的混凝劑,使之與水中帶陰電荷的膠體微粒相互吸引並凝集成大顆粒的絮狀物而沉澱。

影響混凝沉澱的主要因素:水中重碳酸鹽含量、水的值、混凝劑的用量。

(2)過濾的目的

過濾的目的是水通過濾料的隔濾和接觸,在混凝作用下而得到淨化。過濾是水通過濾料而除去水中懸浮物,使水得到淨化的過程。水中微生物、原蟲等沉澱在濾料表麵形成生物膜,在生物膜上進行著無機化和消化過程,病原微生物也能因拮抗作用而死亡。

1.水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殺滅水中的致病微生物,防止介水傳染病的流行。

(1)氯化消毒

氯化消毒劑起消毒作用的主要物質是次氯酸。氯化消毒的原理是利用含氯消毒劑在水中產生強濾化能力並易吸附在細胞膜上的次氣酸來殺滅微生物。濾化消毒的方法有常量氣化消毒法,持續濾化消毒法,和過量濾化消毒法。水中的餘氯是評價和控製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標。適當的餘氯表示水中巳經達到消毒所用氯的數量,有保持繼續消毒的能力。氯化消毒效果可受以下因素影響:消毒劑用量和消毒時間,水的值,水溫以及水的渾濁度。

①值:氯在水中生成的次氯酸是一種弱酸,在水中起電離作用。電離程度與水的值有關。隨著水的值的增高,次氯酸逐漸減少,當值大於7時,消毒效果就明顯減弱。②水的渾濁度:水中有機或無機懸浮物可部分的消耗有效氯。而細菌多附著在這些懸浮物中,影響氯消毒的作用。因此懸浮物多、渾濁度大的水在消毒前應做淨化處理。③消毒劑用量及接觸時間:消毒效果與消毒劑用量成比例增強,加氯消毒後接觸時間對殺菌效果有一定影響。接觸時間短,殺菌效果差。④水的溫度:水溫高則殺菌效果好。氣溫低時,加氯消毒的接觸時間應適當加長。

(2)其他消毒法

包括煮沸消毒、紫外線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和碘消毒等。其中,紫外線消毒的優點是接觸時間短、效率高、不影響水的臭和味,其缺點是消毒後無持續性殺菌作用,且耗資較大。臭氧消毒的優點在於其對細菌和病毒的殺滅效果均較高,用量少,接觸時間短,一般不產生鹵仿反應,其缺點是投資大、投加量不易調節及在水中不穩定、不易維持水中剩餘臭氧等。

三、水汙染與疾病

1.水的生物性汙染及介水傳染病的流行特點

當水受到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汙染時,可能引起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對健康和生命會造成嚴重威脅。目前,我國生物性汙染是水汙染危害中最大的一類汙染。水的生物性汙染主要來自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以及工業汙水和廢棄物的汙染。生物性汙染的主要危害有:引起細菌性傳染病,有霍亂、副霍亂、傷寒、副傷害和痢疾五大類介水傳染病;引起病毒性疾病,如腸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腹瀉和脊髓灰質炎、紅眼病及肝炎等;引起寄生蟲病和其他,如血吸蟲病和阿米巴痢疾。

介水傳染病的流行特點有:①水源一次大量汙染後,可致暴發流行病,病例大多集中;若水源反複受到汙染則病例將不斷出現;②病例的分布與水的範圍一致,絕大部分病例有公用水源;③一旦水源汙染被清除,則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