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求人辦事也要因人而異
當我們要去求人辦事,首先要知道我們將麵對的是怎樣的人,以便先認清自己的行動目標,把握資料的正確使用方法,隨時觀察對方的反應避免辦事不成反而激發了矛盾。因為每個人的脾氣稟性不同,所以要想達到求人成功的目的,就要收集信息,因人而異,運用恰當的技巧,對症下藥。千萬不可意氣用事,最好是順著對方的思路去接近對方,這樣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與我們攜手合作。
1.對性情暴躁者曉之以理
與人辦事,一定要弄清這個人的性格,依據他的性格,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惡才會對辦事有好處。有的人脾氣暴躁,坦誠直率,就要對他曉之以理。
某鎮上有一個經營百貨的人郭冬,他在當地很有勢力,兄弟多,關係硬,性情暴躁,很多人都是看他眼色行事。原來國稅部門規定他的稅額為每月150元,後來由於他擴大經營規模,生意也非常紅火,稅額進行了調增,但調增後的稅額郭冬一直不肯繳納。郭冬在得知稅務局調增了定稅額後,他立刻就翻臉了,揚言道:“我就是不繳,看你們能把我怎麼樣?!”為此,鎮分局的工作人員三番五次地到他店裏催報催繳,均未能見效。見到稅務人員來多了,郭冬就更不耐煩了,甚至威脅說:“跟我過不去,我看你們是不想在這混了!”稅務人員自然聽出了郭冬的話外之音。
稅務局的工作人員知道此“釘”不拔以後就難以開展工作了。憑著對當地人的了解,稅務人員知道來硬的肯定是行不通的。於是稅務人員對郭冬采取了和風細雨的說教方式,對郭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告訴他納稅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還給他分析抗稅的後果,甚至還動員他的兄弟去說服郭冬。經過多方努力,郭冬終於認識到了錯誤,主動繳齊了稅款。經過這件事,郭冬也深刻體會到了稅務人員的辛苦,他時常提醒相鄰的納稅人要按時納稅,還成了納稅宣傳員。都放棄了幻想,加入到依法誡信納稅的行列中來。
性情暴躁的人往往很坦率,隻要你也跟他坦誠相待,對他講明道理,事情就一定能辦好。
人一怒之下便容易失去理智。對於性情暴躁的人要等他的感情釋放了以後再來勸說,曉之以理,否則他什麼都聽不進去。把道理一點一點地闡述清楚,因為性情暴躁的人並不是不通情達理的。
對方的性格,是我們與其辦事的最佳突破口。投其所好,便可與其產生共鳴,拉近距離;投其所惡,便可激怒他,使其所行按我們的意願進行。無論跟什麼樣的人辦事,我們都應首先摸透他的性格,依據其性格“對症下藥”,就很容易“藥到病除”,辦事成功。對性情暴躁的人就要不動聲色,曉之以理才能把事辦好。
與性情暴躁的人,如何做到曉之以理呢?
(1)坦率相對
脾氣暴躁的人一般都比較直率,所以對於他們要坦率相對,以誠待人,這樣他才會覺得你比較可親,才有可能聽進你的話。
(2)正麵讚揚
對於性情暴躁的人,正麵讚揚會使他的怒氣消減,有利於進一步說理。
(3)曉之以理
曉之以理,就是講道理。簡單的事情,小道理,一兩個典型事例,再加上簡明、扼要的分析,道理就可以講清楚。複雜的事情,大道理,涉及多方麵的因素,必須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一係列的說服工作,從多方麵展開心理攻勢,並以嚴密的邏輯推理,自然地得出結論。這個結論不宜由自己單方麵推斷出來交給對方,最好以征詢意見的口氣引導對方同你一起來推理,共同探討得出結論。讓他把你的意見、主張,當作自己尋求的答案,自願接受,這樣的說服更高明。因為對於經過自己頭腦思考發現的真理,人們更堅信不疑。曉之以理,要滿懷信心,爭取主動,先取攻勢。
(4)衡之以利
所謂“衡之以利”就是權衡利弊得失,講清利害關係。且不論對國家、對社會的利害如何,單從個人實實在在的得失考慮,他也應趨利避害、以接受你的說服為上策。那些明事理、重情義的人,並不過分講究實惠。但你仍應設身處地充分考慮對方的切身利害、實際困難。在此基礎上進行說服,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通情達理,也更令人心悅誠服。人生在世,要求得生存與發展,必然有各種各樣的正常需要,如果絲毫不考慮對方的合理需要,雙方交談就沒有共同的語言,說服就無從談起了。如果看準了對方的需求,說服就能有的放矢,確有成效。
(5)以平等的心態說服,不能壓人
爭取主動仍要運用委婉、商榷的語氣,切忌盛氣淩人、以勢壓人。如對方因此而產生逆反心理,再說服他,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6)態度要誠懇,不能光自己說,還要用心傾聽對方的意見,真正做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這是最難的。事實上要做到這點你必須在說教前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立場不一定是真理,讓自己跳出事外,以第三者的角度全麵地看問題。
(7)說服需要耐心、韌性,打持久戰
說服性情暴躁的人,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總而言之,對性情暴躁的人要有耐心,要以平等的姿態說服,曉之以理,將道理、利害擺在他麵前,事情就會好辦很多。
2.對頑固不化者動之以情
與頑固不化,固執己見的人就要有耐心,有愛心,要動之以情,才能把事辦好。
春秋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後掌實權。秦乘機攻打趙國,連拔三城,趙國形勢告急,趙太後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讓長安君來做人質,才肯派兵救援。”
長安君是趙太後唯一的兒子,況且年齡還小,趙太後無論如何都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對大臣們說:“有誰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我就唾他一臉!”左師觸龍想要去見太後,太後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到了太後麵前並沒有提讓長安君作人質的事,見到太後便寒暄起來,問候太後的飲食起居,十分關心太後的貴體。
接著左師說:“老臣的賤子舒祺年歲最小,不成器得很,而我已經衰老了,心裏很憐愛他,希望在我死以前給他謀份差事。希望他能充當一名衛士,來保衛王宮。我特冒死來向您稟告。”太後說:“可以。年齡多大了?”觸龍說:“15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我還沒入土就托付給您。”太後說:“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女更厲害。”觸龍回答說:“我認為,您疼愛燕後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後說:“不!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為他們考慮長遠些。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哭得那樣傷心。她出嫁以後,您也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難道這不是為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孫,一代一代地做國君嗎?”
太後說:“是這樣。”
左師公又說:“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多珍寶,而不趁現在這個時機讓他為國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站住腳呢?我覺得您為長安君考慮得太短了,您這樣不是在愛他啊。”太後說:“好吧,任憑您把他派到哪吧。”於是就替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於是齊國派兵救趙。
觸龍說服頑固的趙太後正是用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先問候趙太後以示關心,動之以情,然後又把兒子托付給她,博得趙太後的同情,最後再說服趙太後,讓她明白隻有把長安君做人質使之有功於國才是愛他。
一位大學畢業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他覺得來之不易,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做。然而他剛剛進入公司就碰到了一件頭疼事。公司要蓋商品房,原來的住戶都要拆遷,其中有一家釘子戶無論什麼條件都不肯搬。公司隻好死馬當活馬醫,派他去說服整個公司都十分頭疼的釘子戶。
這可把他愁壞了,他是真不知該如何對付這個釘子戶。但第二天他還是硬著頭皮來了,小夥子皺著眉頭對釘子戶說:“老大爺,之前公司已經來過很多人了,具體的條件我也不多說了。老大爺,我是山村出來的孩子,獨自一人來到大城市闖蕩。找份工作也不容易,您如果不搬遷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說著小夥子眼淚在眼眶裏打轉,老大爺看著老實的小夥子不忍看到他流淌著傷心的淚,聽著他真誠的話語,被打動了,二話沒說就同意了。
頑固不化的人往往不能跟他硬碰硬,來硬的他隻會反感,使事情更加糟糕,矛盾更加激化,也不能給他什麼好處,他不吃這一套。比如城管執法時往往態度蠻橫,將小商販的貨物全都沒收,還會發生很嚴重的抵製行為,問題根本解決不了。對這樣的人動之以情,對方態度就會軟下來,問題也就好辦了。
那麼如何對頑固不化的人動之以情呢?
(1)先透徹的了解對方的有關情況
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對方性格,長處,興趣等等,表明你很關心他,對方就會對你有些好感了。了解對方當時的情緒,盡量讓對方多說話,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對對方表示理解。
(2)用熱情來感化他
積極主動地了解對方,要用熾熱的心,用感情來融化他。
(3)用高尚的動機來激勵他
做一件事也許他不是很樂意,這時你可以把做這件事的好處告訴他,加之以高尚的動機,激發他主動轉變的意願,也許對方就願意做了。
(4)通過交換信息促使他改變
與對方交流時,通過交換信息,將一些對他有利的信息擺在他麵前,也許對方就會轉變想法了。
(5)從滿足對方需要的角度舉例子說服他人
充分考慮各種因素來增強說服力。善用地利,站在聽眾一邊,考慮聽者處境,論據要堅實,運用經驗和例證來說服。
揣摩對方的需要和目標,轉移話題。說服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循序漸進。
總而言之,動之以情才能導之以行。頑固不化的人往往堅持己見,內心其實需要人的理解,這時用熱情,用愛心來感化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3.對私心較重者大度寬容
無論對待什麼樣的人,都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與私心較重的人辦事更應大度寬容一些。
和我們來往的都是感情豐富的常人。世界上沒有完人,我們交往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著自己的毛病,很多人還自私自利。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難免會產生摩擦,當有人侵害到我們的利益的時候,我們要以一顆“包容”的心去原諒和理解他人。
人要有一種大度寬容,能容他人之過。在與人辦事時,如果真能體諒別人,不過分強調他人的過錯和缺點,人與人之間自然相處融洽,事情辦起來也就順利一些了。
拿破侖曾率領部隊在一個小鎮上宿營,這個小鎮盛產葡萄,當天夜裏,一個士兵感到口渴,一時找不到水喝,便悄悄地來到葡萄架下,摘下一串葡萄吃起來。第二天一大早,葡萄園主發現地上的葡萄皮,便立刻斷定是來此宿營的士兵偷吃了葡萄。他找到拿破侖很生氣地說:“你手下人偷吃了我的葡萄,你必須查出來是誰幹的!然後賠償我。”
拿破侖一開始不相信,便與葡萄園主一起來到葡萄架下,果然看見了滿地的葡萄皮,拿破侖急忙賠不是,並賠錢給葡萄園主,這才讓葡萄園主消了火。
拿破侖也很氣憤,他想一定要查出偷吃葡萄的士兵,好好地懲罰他一頓。但他很快又冷靜下來,因為眼下正是用人之際,處罰一個人是小事,但會影響到全軍的士氣。他又為那個士兵考慮,長年累月的戰爭,士兵們吃了不少苦頭,這麼炎熱的天氣看見誘人的葡萄能不流口水嗎?這樣想過後,拿破侖放棄了查辦偷吃葡萄者的決定。
助手不明白拿破侖為什麼這麼做,便問:“你為什麼不處罰那個偷吃葡萄的士兵呢?”拿破侖回答道:“眼下正是士兵出生入死的時候,他們的表現一直很優秀,如果拿一點小事去衡量一個人的功過對錯,那就未免有些小題大做了。”
後來這事傳到了軍營中,那位偷吃葡萄的士兵控製不住感情,勇敢地站出來承認自己的錯誤,說:“葡萄是我因找不到水喝,一時喪失意誌,偷吃的,請處罰我吧!”
拿破侖見此情景,心裏很高興,他拍了拍士兵的肩膀,說:“我能諒解你這一回,但以後要加強自我約束。”就這樣,一場偷吃葡萄的事情就在拿破侖的容忍與寬容下平息了。那位士兵跟隨拿破侖轉戰南北,每次戰鬥他都勇敢頑強,衝鋒在前,立下了赫赫戰功。拿破侖包容了士兵的錯誤,這讓士兵們更加效忠於他。不計較他的錯誤,還感化了他,這就是寬容的力量。對人動之以情,循循善誘,這不僅是寬容,更是是耐心與愛心的表現。
老馮老兩口退休後搬到了市郊的三間平房裏,房前有一小塊空閑的土地,老兩口就在空地上種了一些花草樹木。頓時荒蕪的土地變成了美麗的花園充滿了生機,自然讓年事已高的老兩口多了一些閑情逸趣。隻是花圃旁邊有一條小路,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於是行人就紛紛從花圃中繞行。一家人看著那些被踐踏了的花草,心痛不已。
周末,老馮拉了兩車煤渣,墊好了花圃旁邊的那條小路。晚飯時,老馮樂嗬嗬地對女兒麗莉說:“再有雨天,我們就不怕了。”看出女兒有些迷惑,老馮淡定地說:“行人為了好走才踩踏花草,他們是不得已才從花圃借道。”
女兒不禁驚歎於父親的包容。是啊,行人為了避免自己滑倒,或者陷入泥濘,從花圃經過踩踏花草。老馮麵對這些隻顧自己的行人,不但沒有責怪的意思還為他們考慮,倘若花圃旁邊的小路雨天也便於通行,肯定就沒人再去踐踏花草了。老馮真是大度啊,不但不計較別人的過錯,還為他們著想,把路修好了。
寬容不止是對那些自私的人,更是對於那些曾經還傷害過自己的人。
《聖經》中創世記中的約瑟便是這樣的人。約瑟是雅各的幼子,父親甚是疼愛他。他的哥哥們怕將來父親把財產都給他,便將他賣到埃及做奴隸。到了埃及後約瑟經過自己的努力做了埃及的宰相。
七個荒年使父家沒有糧食,雅各便遣他的兒子去埃及買糧食。約瑟的哥哥們來到埃及,約瑟認出是他的哥哥們。然而並未和他們相認,給了他們糧食沒有收錢,約瑟並沒有怪罪他們,反而還設宴款待他們。約瑟看見了自己的同胞兄弟,更加無法控製自己的感情,與兄弟們相認了。
他的哥哥們戰戰兢兢,然而約瑟說:“我是約瑟,我們的父親還好嗎?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自憂自恨,這是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約瑟把他的父親,哥哥們接到埃及居住,並拜見了法老。善良寬容的約瑟非值沒有怪哥哥們,而且還為他們辯護,善待他們。寬容大度的確是一種美德,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我們在做事時也應保持一顆寬容的心。
與私心較重的人,怎樣才能做到大度寬容呢?
(1)尊重別人
當我們不得不與私心較重的人接觸、辦事時,要暫時按捺住自己的厭惡之情,對對方表示尊重。不管是什麼樣的人,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首先要從接受別人開始,不要表現得太嚴肅,跟他們見麵也要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