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品人之性,可知其命運(1)(2 / 3)

劉邦平定英布後返回長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攔路上書,狀告蕭何強買民田。蕭何入宮見駕,劉邦將狀書一一展示給蕭何看,並道:“相國就是這樣為民辦事的嗎?望你自向百姓謝罪。”蕭何見劉邦無深怪之意,一退下後,將強買的田宅或補足價格,或退還原主,百姓怨言漸漸平息,劉邦也自然因此獲得了好名聲。

縱觀蕭何一生的所作所為,可謂忠心耿耿,毫無二心。但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一直謙恭抑己,有時甚至不惜自瀆自汙以求自保,在這一點上不知要高韓信多少倍。雖有別人的及時勸諫因素在裏麵,但性格還是起決定作用的。如果不是蕭何性格謹慎,真不知他的命運又將如何。

以誠為直,其直可嘉

那麼,是不是說惟有謙謹之人才有順暢的命運呢?生活遠比邏輯學更加豐富多采,決非某些概念和推理所能框範得了。比如,性格直率的人也能有好運,得善終。此種人必須是那種坦蕩無私的剛直性格,他有做人之誠,謀事之忠,當然也要有合適的環境和高明的上司。

人們隻知道武則天時的狄仁傑斷案很奇,孰不知他的過人之處遠不止這些。他個性耿直無私,執法如山,伸張正義,不畏權勢,即使在唐高宗、武則天麵前也堅持原則,最終卻贏得了武則天的信任和同僚的尊敬。而一般說來,過於耿直的人其結局都不會太好,狄仁傑成為一個例外,則是因為他不但直而且善直。

狄仁傑曾曆任汴州判佐、並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寧州刺史、江南巡撫史、文昌右丞、豫州刺史等職,武則天時兩度拜相,深受武則天器重,是為數不多的在武則天手下得以善終的重臣。

狄仁傑出身名門,祖父和父親都擔任過唐朝的高官,但他生性醇厚,從不以出身傲人,因此很年輕的時候就得到不少長輩的誇讚。而這一點就不是一般紈絝子弟能比的,足可見狄仁傑為人立世的根基之牢固。還在他當並州都督府法曹時,同僚鄭崇質奉命出使去一個很遙遠的蠻荒之地。偏偏鄭崇質有一個年老而且多病的母親,鄭崇質丟下老母隻身遠行,心裏很不是滋味,狄仁傑見狀十分同情,便求見作為主管長官的長史藺仁基,對藺仁基說:“鄭崇質的母親老弱如此,我們怎麼能忍心他在萬裏之外還為老母擔憂呢!”隨即便自告奮勇,要求代替鄭崇質出使。光是提意見一般人都很容易做得到;而能夠切合實際提出合理的建議,卻是不少人做不到的;而由自己親赴實行這種建議,這恐怕就是極少數人才能做得到的。所以說,狄仁傑不但直,而且善直。狄仁傑的舉動使藺仁基深受感動。此時藺仁基正和司馬李孝廉鬧矛盾,兩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時形同陌路,都以看對方的笑話為樂事。麵對涉世未深卻如此急公好義的狄仁傑,藺仁基非常慚愧,於是他硬著頭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傑的所作所為從頭說了一遍,並深有感觸地歎道:“與仁傑相比,我們難道能不自慚形穢嗎?”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動,兩人居然從此和好如初。

不僅對情同手足的同僚如此,即使是對曾經詆毀過自己的人,狄仁傑也能從大局出發,不計個人恩怨,與他們和睦相處與共事。

他第一次拜相後,武則天有一次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他說:“你在當豫州刺史時,幹得很不錯。但還是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這人是誰嗎?”

狄仁傑知道,這個時候隻要自己點一點頭,武則天便會把那個人的名字說出來。但這除了使自己平白多了一個仇人外不會有什麼好處,於是他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如果以為微臣有什麼過錯,微臣請求陛下給微臣改過自新的機會,假如陛下知道微臣沒有做錯事,則微臣萬幸,他人的讒言又何足道哉!所以微臣不想知道此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