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從文化角度,李宗仁從軍事角度,俱輕視老蔣;最可驚的是國學大老曹聚仁,他也從軍事角度評蔣——-他認為蔣介石哪裏能指揮一個師呀,老蔣的脾性才略,指揮一個排也就到頂了。
十分的漫畫化、情緒化,很損,卻也無法。誰教你給人家的印象這樣惡劣呢?要從脾氣、才具、胸襟、氣量方麵找原因,這樣一找,蔣公教人大失所望的地方,也就太多了。
雖然,據曆史學家黃仁宇證明,蔣介石也究非綠林中人、街頭阿三。相反,他讀傳統書用功也允稱精勤,可是讀書麵較窄。尤以性格中根深蒂固的剛愎自用,文化的浸染也會給抵消得差不多了。內心的虻蟲太多,而熏香太少,猙獰可鄙的一麵掩都掩不住。
可見,蔣決非一無是處之人。他一生的失敗、致命之處在於:量小氣狹,雖亦讀書,可惜不得其道,僅以掉弄智術治世,實無磅礴才具墊底,則此智術適足害人害己。其剛愎自用,至大陸易手前夕,達於極點。東北失守,華北也將不保,猶以國軍精銳家底孤注一擲,會戰徐蚌,尤為荒謬,更且向下越級,電話指揮到團營一級,打亂結構,刺傷人心,為軍史所罕見。故國軍雖謀臣環伺,名將聯翩,究因不得正道,終至不可收拾。
概言之,蔣氏可稱中智之士,而非上智之人,不足以成正事。他麾下盡多辛亥老輩,風雲際會,珠玉滿堂,然而他們共事非人,齎恨千古,歲月如流,漸次凋零。實為可惜。
《論語》嚐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蔣介石經常罵他的部下,常用語是“寡廉鮮恥,氣節蕩然”。可是他自己,一生以小智術對付大時代;以小聰明因應大事情;以小心眼處理大智慧。那麼,就算他有多種技術可用,問題有迎刃而解之勢,也因他性格的小而窄,即不能以精神和良知服人,而造成種種阻礙。於是,“草上之風必偃”,終不免淒惶黯然,退出曆史大舞台。如此結局,誰人之過也?蔣氏自己當然難辭其咎。
缺乏肚量,焉能為相
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許多人都希望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擔當重要角色,一為社會盡其職責,二為肯定自己,成就自己。但應該明智地意識到,所擔當的角色越是重要,所需要的胸襟就越要開闊;否則,以小肚量擔承大任務,以小心眼應對大事情,是非跌跟頭不可的。而且,從現實情況著眼,這樣的人也難以獲得信任和重用。
張昭是三國時東吳的權老重臣,並且孫策死時委以大任,但其最終未能拜相,何也?蓋因其氣量狹隘、容易交惡以及好鬥性格所致。
張昭是三國時東吳極不尋常的人物,資格最老,影響最大,孫策病重托弟時曾囑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由此可見張昭在東吳的地位非比尋常。可是,東吳的外事的確由周瑜來解決了,但內事孫權似乎並沒有委任張昭,有些時候,張昭還處處和孫權鬧矛盾。總之,在人們的心目中,張昭似乎是一個說不清的人物。其實如果從性格的角度去分析,張昭應該是一個不能擔當大任的人物。
張昭在東吳資格與輩分最老,孫策在創業之初就非常尊重他。“命昭為長史,撫軍中即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在孫策托弟時,更有“內事委張昭”的囑托,張昭也的確盡心,“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承兄之業拜王以後,張昭始終兢兢業業地輔佐孫權,對其過失和缺點也毫不客氣直言不諱,有時甚至弄得孫權無法下台。孫策剛剛去世時,孫權心情非常悲痛,不願立即主持政事,張昭立刻嚴厲地指責他,指出他的職位不同於常人,不要過分沉浸在悲痛之中,應當以完成父兄的大業為己任。孫權猛醒,開始主持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