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品人之性,可知其命運(3)(1 / 2)

張昭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確對孫權很忠心,但孫權卻一直沒有拜他為相。孫權稱王之初,群臣曾兩次舉薦張昭任丞相,孫權都沒有答應,反而任顧雍為丞相。第一次不用張昭為相時,孫權推托說:“方今多事,職統者責重,非所以優也。”第二次不用張昭為相時,孫權說:“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烈,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其實,孫權第一次不用張昭時說的話完全是委婉之詞,第二次不用張昭時說的才是心裏話。但這在當時及後來有很多人不理解,連作《三國誌》的陳壽都評論說:“以此明權不及策也。”其意是說不用張昭為相,孫權不如其兄孫策高明。

張昭之所以不能為相,是由於他的氣量狹隘。有一次孫權大宴群臣,他讓諸葛恪給群臣敬酒,諸葛恪就一一給大臣們敬酒。斟到張昭麵前,張昭已經醉了,推辭不肯再喝,諸葛恪仍勸他再喝一杯,張昭氣呼呼地說:“這哪裏是尊敬老人!”此話有失體統,而孫權偏偏故意給諸葛恪出難題,對他說:“看你能不能讓張公理屈辭窮把酒飲下,不然這杯酒你就喝了。”

於是,諸葛恪對張昭說:“過去師尚父90歲了,還披堅執銳,領兵作戰,不言自己已老。現在,帶兵打仗,請您在後,而喝酒吃飯,請您在前,這怎麼能說不是敬老呢?”

這無疑是把張昭損了一下子,還使張昭無話可說,他隻能把滿滿一杯酒喝了下去。

有一天,孫權和諸葛謹、張昭等大臣們在大殿中議事,當時諸葛恪也在。忽然一群鳥飛到大殿前,這些鳥的頭部是白色的,孫權不知道這是什麼鳥,便問諸葛恪:“你知道這鳥叫什麼名字嗎?”

諸葛恪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這種鳥叫白頭翁。”在座的諸位大臣中張昭年紀最大,而且又是一頭白發,他聽了諸葛恪的話,認為是取笑他,便對孫權說:“陛下,諸葛恪在騙人!從來沒有聽說過叫白頭翁的鳥。如果真的有白頭翁,那是不是應該有白頭母呢?”

諸葛恪立即反駁道:“鸚母這種鳥,大家一定都聽說過吧,如果依老將軍之言,那一定有鸚父了,請問老將軍能打到這種鳥嗎?”

張昭頓時無言以對。

張昭之所以不能為相,還由於他很難和別人搞好關係。甘寧自降東吳以後,急於立功,於是請求征黃祖,取劉表,並自請任先鋒。孫權覺得可行,準備實施,張昭卻說:“吳下業穩,若軍果行,恐必致亂。”甘寧不悅,對之反唇相譏:“國家以蕭何之任付君,君屠守而憂亂,奚以希慕古人乎?”孫權看到這種情形,趕緊勸說道:“興霸,今年興討,決意付卿,卿但當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則卿之功,何嫌張長史之言乎?”孫權雖然為二人解了圍,但明顯地站到了甘寧一邊。另外,從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實際上,東吳眾將不服張昭。後來,孫權果然令甘寧為先鋒征黃祖,並大獲全勝。

張昭之所以不能為相,還由於他的自大。張昭雖為東吳重臣,其實他並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和特殊本領,但卻看不起人。東吳大才者:一是周瑜,二是魯肅。而他卻不把魯肅放在眼裏,看看他對魯肅的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如果這樣來看人,就不會合理地使用人材,更不能發現人材。

張昭之所以不能為相,還由於他的膽小。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下,企圖奪取江東,眾武將欲戰,而以張昭為代表的文官卻欲降。幸虧周瑜、魯肅堅持,才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

張昭的最大優點在於直言忠諫,而其他方麵,恐怕沒有什麼才能,如拜他為相,東吳上下必會群臣離心,四分五裂。何也?皆因其氣量狹隘、容易交惡、自大又膽小的性格所決定。

有方圓之性才有方圓人生

兵無常勢,文無定法。遇方則方,遇圓則圓,方圓兼濟,必有方圓人生。這種性格屬於善變型,能因人、因勢、因時而變,極盡中庸性格之精髓。

據說,當曾國藩平定太平軍後,進京麵聖,北京萬人攢動,他們皆想一睹這位蓋世功臣的風采,許多精通相術之人更是不會錯過為這位湘軍統帥相麵的機會。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國藩竟是一個其貌不揚的糟老頭;令相術之人不解的是曾國藩本應是奸臣短命之相,為何會有這等榮耀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