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偷懶與經典(1 / 1)

史博的“偷懶”隻是懶於對指揮形式的墨守成規,卻由此改寫了指揮工具的曆史,成就了不朽的經典。

史博是19世紀最重要的德國音樂家之一,從小熱愛音樂,他的夢想就是長大成為一個音樂家。他18歲就進入了當時最為著名的柏林音樂學院學習作曲與交響樂指揮。當時的音樂學院每天都有兩堂體力課,因為在這之前的一百多年裏,指揮並沒有什麼象征性的工具。有的樂隊指揮師喜歡用腳蹬地,踏出節奏,有的則喜歡揮動手絹。而當時最為流行的是用一種重達十來斤的鐵棒指揮,指揮師提著鐵棒按著節奏捅地麵,發出“砰砰砰”的聲音。

當時的樂隊指揮師每完成一場表演,都會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學院裏對學生們的體力要求也非常高。每次當老師給學生們上課的時候,史博都會從內心裏討厭這根鐵棒,他覺得這根鐵棒拿得這麼累,指揮師們哪還能聚精會神地把精力全部用到音樂指揮上?

當史博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老師毫不留情地批評了他:“鐵棒是最神聖的指揮工具,哪個指揮家離得開它?”

老師還告訴學生們說,法國有個音樂家曾經帶病指揮,結果體力不支,不小心把鐵棒砸到自己的腳背上,後來還因感染潰爛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應,心裏卻想:“那位音樂家的精神雖然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犧牲值得嗎?”史博心裏有自己的答案。

從那以後,每次大家在練習臂力課時,史博就裝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裏研究音樂。他的臂力雖然比不上同學們,但是因為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音樂上,所以他的造詣卻遠遠高過了所有其他同學。

畢業後,史博憑著自己高超的音樂才華,進入了德國最著名的交響樂團,成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師和幕後的音樂創作者。1820年,史博跟隨樂隊去英國倫敦進行一場皇家演出。剛一到英國,樂隊的指揮師就生病了,別說拎這麼重的一根鐵棒,就是站都站不穩。樂隊雖然有幾個替補的音樂師跟隨,可是指揮師卻隻有一個,演出的計劃又不能因此而耽擱,怎麼辦?正在所有人都為此而憂心忡忡時,史博對指揮師說:“讓我來指揮吧。”

盡管指揮師對這位懶惰的年輕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異國,也沒有別的辦法,隻好答應了他。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到了表演的那天,史博並沒有拿著鐵棒上場,而是手執一根精心製作的小木棒作為指揮工具。這根小木棒非常輕盈,能夠在空中劃出非常優美的旋律線,而且因為身體不受鐵棒的束縛,史博指揮時還配上了非常優美的肢體動作。

結果,史博的指揮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認可,表演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這一次的成功表演,讓史博迅速成為了樂隊的新指揮師,史博此後就一直用這種質輕性韌的白色木棒作為指揮工具。這種指揮工具很快受到了全世界指揮家的青睞,從此風靡世界樂壇,數百年經久不衰,成了一個不朽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