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靠翅膀獸靠腿,人靠智慧魚靠尾。有智慧就有辦法,靠智慧就能走出困境,實現你的夢想。
安格拉·默克爾的父親是一名教會牧師,母親曾經是位英語和拉丁語教師。出生6星期後,她隨父親遷往東德小鎮滕普林,並在那裏長大。默克爾是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大的。默克爾的童年在一所又大又舒服的房子裏度過。那所房子建在一所神學院的青青校園裏。校園裏還有一個智障人教會學校。默克爾的爸爸是神學院院長。
默克爾的父母對她期望頗高,總希望她出類拔萃。默克爾沒辜負父母厚望。她是個非常勤奮的學生,她會利用等校車的時間學俄語,後來已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俄語。默克爾小時候就顯露出科學方麵的天才,她那時的夢想就是在科學界做出一番成就。
19歲時,她便以優異成績被原東德萊比錫大學物理係錄取,畢業後又加盟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心研究所,成為該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
科研工作枯燥單調,為活躍氣氛,科學院常組織各種文娛競賽活動。她參加工作未滿一個月,就被告知院裏將組織一場“體力大比拚”,年輕人必須參賽。行動遲緩的她沒人願挑選,被迫與工程師克爾曼結為一組。
克爾曼年近60歲,身體單薄。默克爾知道自己這組必敗無疑。那天,她按時來到賽場。主持人大聲宣讀規則:一男一女兩選手一組,合力搬抬一塊重200公斤的巨石,不得借助任何工具,抬起後離地持續10秒鍾者即勝。
幾組選手摩拳擦掌,她卻怎麼也找不著克爾曼。她頹喪地想,這老頭準與自己一樣,知道必敗無疑,幹脆想放棄吧。
比賽開始。一對年輕男女首先走近巨石,各蹲守一側,抓住石頭底座,同時大喝一聲,用盡全力往上抬……可惜女選手那端的石頭一動未動。兩人又嚐試了三次,依舊沒成功,隻能遺憾地退場。
她一邊跟著人群喝彩,一邊尋找克爾曼,心想這老頭真夠磨蹭的,早來比試早退場算了。
又一對身材健碩的男女走近巨石,一左一右擺開架勢……石頭斜傾著離開地麵,可女選手到底力不從心,沒堅持3秒便尖叫著鬆開了手。
這時,克爾曼才優哉遊哉地走來。她三步並作兩步地跑上前,喊他趕快投入比賽。克爾曼搖頭說:“我還不懂比賽規則,先看看別人怎麼比。”說完他便鑽進旁觀的人群,跟著大家大呼亂叫,全然看不出一會兒還要比賽。
又有兩組選手敗下陣,她再也等不下去了,對克爾曼說道:“快上場吧,反正遲早都是輸。”克爾曼似乎這才記起自己有比賽,連連稱好,卻在鄰近賽場入口處又抱歉地說:“不好意思,我得去趟廁所。”說完便轉身跑開,氣得她在原地直跺腳。
克爾曼這一走就是半小時,直到整場賽事隻剩下3分鍾才回來。他倉促地拉著默克爾的手往巨石處走,路上反複叮囑她要鎮靜,然後紳士地幫她蹲立在石頭一側,自己沉著地走到另一側。兩人擺開架勢,可畢竟力量不濟,石頭紋絲未動。
這時,比賽結束。她微笑著安慰克爾曼:“重在參與,盡力就好。”克爾曼卻一臉自信地說:“我倆是冠軍,合作愉快。”她以為聽錯了,愣愣地盯著克爾曼。克爾曼重重地點著頭,說道:“沒有一組選手成功地搬動了石頭,而我們是最後一組敗下陣的,難道不是冠軍嗎?”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她將信將疑。直到主持人登台,宣布大賽冠軍是克爾曼和她,她才欣喜若狂。
克爾曼得意地說:“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去做有把握成功的事是一種勝利,那麼有意拖延時間,把規則用到極致,讓沒能力做成的事延續到最後一刻才失敗,何嚐不是一種勝利!”
她恍然大悟:行動慢一點,在處理明知將失敗的事時,竟會轉化成優勢,因為這樣便可以讓失敗來得晚一些。她把這份領悟牢記心中,從此將行動遲緩笨拙轉變為辦事沉穩從容,選擇了從政道路,直至27年後她當選為德國首位女總理。
她就是德國現任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如今,麵對歐洲經濟危機,默克爾依舊步履從容,還反複坦言自己非女強人,所以需要更多時間去思考,一次次選擇了比其他國家慢半拍再決策,卻屢屢率領德國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