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職業性損害
職業性有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所引起的影響統稱為職業性損害。這種損害可以是輕微的,也可能是嚴重的,甚至引起傷殘或死亡,故必須加強預防。
職業性損害包括工傷和職業性疾患,後者又分為職業病和職業性多發病兩大類。
(1)工傷
在工作中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外傷,如創傷、燒傷等。發生工傷的原因很條,安全防護設施和個體防護用品不足,以及工藝落後,不良的生產環境,不合理的勞動製度與勞動組織,特別是勞動者本身缺乏安全生產防護知識、違反操作規程等,都是造成工傷事故的主要原因。工傷一般屬於勞動保護工作範圍,但與疾病預防不能截然分開,故防病防傷常有內在聯係,既是勞動部門貫徹《勞動法》、實施勞動安全衛生的任務,也是勞動衛生工作的組成部分。
(2)職業病
當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於人體的強度與時間超過一定限度時,人體不能代償有害因素所致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病理改變,從而出現相應的症狀,影響勞動能力,這類疾病統稱為職業病。在醫學上的職業病泛指職業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而從立法意義上講,職業病是指政府所規定的法定職業病,具有一定範圍限製。我國政府1988年1月起實施的《職業病範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規定》把職業病分為9大類、99項、100多種。
(3)職業性多發病
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暴露,隻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許多因素之一;職業影響了健康,潛在的疾病增多或已發生的疾病加重;通過改善勞動工作條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製或緩解。這一類與職業有關的疾病稱為職業性多發病,與職業病有一定區別,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暴露在職業病發病的過程中是起決定作用的。影響職業性有害因素作用的因素①環境因素。包括生產工藝過程,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②職業衛生服務狀況。可通過健康查體及早發現職業性損害。③個體對有毒物質的易感性。④生活方式。不良的行為牛活方式促使職業病的發生。
三、勞動衛生與職業病防治工作
1.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是消除或減少職業環境中的有害物質,使職業性疾病不發生或少發生。二級預防的主要內容是“三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處理阻止病程的進展。三級預防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對症治療,防止惡化,預防並發症,促進康複,盡可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①確認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種類和程度,是否符合國家頒布的勞動衛生標準。②對勞動保護措施進行效果評價及改進後情況評價。③建立健全職工健康檔案,定期查體。④對確診的職業病人按規定進行登記報告和合理處理。⑤製定勞動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加強個人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