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生理狀態

①體力勞動時能量消耗;②作業時的勞動強度分級;③靜力作業。

二、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心理狀態①職業性緊張因素;②緊張反應的表現。

三、作業能力及其影響因素①作業能力;②影響作業能力的主要因素。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機體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和適應,不僅能完成作業,而且能促進健康,若勞動負荷過大,時間過長或環境條件較差,人體不能適應,導致過度的生理、心理緊張從而使作業能力下降,從而出現損害。為了達到保護和促進健康,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的目的,先後形成了即獨立又相互聯係的三門勞動衛生學科一勞動生理學、勞動心理學和人類工效學。

一、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生理狀態

1.體力勞動時能量消耗

人類的勞動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任何社會都是兩者結合,隻是兩者比重不同。由於骨骼肌占體重的409,以活動為主的體力勞動能量消耗較大。

①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肌肉活動的能量,首先是由肌細胞中的三磷酸腺苷供給,並由磷酸肌酸及時分解補充。

②作業時氧消耗的動態。勞動時對氧的消耗量取決於勞動強度,勞動1分鍾所需要的氧量叫氧需,血液在1分鍾內能供應的最大氧量叫氧上限,成年人氧上限一般。有鍛煉者可達。氧需和實際供氧不足的量叫氧債。非乳酸氧債在2~3分鍾可得到補償,而乳酸氧債則需較長時間才得到完全補償,一般需十幾分鍾到1個小時。

2.作業時的勞動強度分級

根據能量的消耗量對勞動的強度進行分級。最緊張的腦力勞動能量消耗不會超過基礎代謝的10,而肌肉活動時的能量消耗可達到基礎代謝時的10~25倍,故以能量消耗量來劃分勞動強度等級,隻適用於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作業,一般分為三級。

①中等作業強度,作業時氧需不超過氧上限,在穩定狀態下進行勞動作業。我國的丁.農業生產大多屬此類,也可根據勞動者的心率,體溫的變化來劃分勞動強度。②大強度作業,當氧需超過氧上限時稱為大強度作業,在氧債大量蓄積的條件下作業,一般隻能持續幾分鍾至十幾分鍾。③極大強度作業,在完全無氧的狀態下進行作業,此時氧債幾乎等於氧需。如短跑和遊泳比賽等,這種劇烈活動持續時間很短,一般不超過2分鍾。

3.靜力作業

靜力作業又稱靜態作業,靠肌肉的等長收縮來維持體位,使軀體和四肢關節保持不動時所進行的作業,而動態作業是靠肌肉的等長性收縮運用軀體和四肢的活動來進行的作業。

靜態作業時能量消耗水平較低,氧需一般不超過114x1,但易產生疲勞,在作業停止後幾分鍾內,氧消耗先升高再逐漸降至原有水平。這是由於肌肉在無氧狀態下工作,無氧糖酵解產生乳酸不能及時消除而積聚產生氧債,作業停止立即對氧債進行補償,故出現氧消耗暫時升高的現象。

二、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心理狀態

適度的職業性緊張是作業過程中的正常心理狀態,此時勞動者自我感覺良好,穩定而有信心地工作,效率與效果均較好。在不良的勞動條件下作業時,勞動者身心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時間過久會造成不良後果。

緊張是客觀需求與主觀反應能力之間的一種實際平衡狀態,由於不平衡所致短期的牛理、心理及行為方麵的改變稱為緊張反應。

1.職業性緊張因素

①工作組織形式不當。②工作量的超負荷與工作量不足及缺乏控製,均使勞動者產生心理緊張。③工作經曆:勞動作業種類的變與不變本身就是緊張因素。退休也是一種緊張因素。④勞動條件:勞動環境髒亂差、空間擁擠、毒物威脅,人際關係不良均可構成緊張因素。⑤組織關係:主要是職責不明,相互衝突,缺乏信任與支持,缺乏交流與溝通。⑥個人與社會因素:個人的年齡、性別、性格、健康狀況與家庭可影響個體對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易感性,生活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變化均可使勞動者對職業性有害因素更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