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營養調查的目的和內容

①營養調查的目的;②營養調查的內容。

二、膳食調查

①稱重法;②記賬法;③詢問(觀察)法;④膳食調查結果評價。

三、營養狀況臨床檢查和生化檢驗

①人體測量;②營養狀況臨床檢查;③營養狀況生化檢驗。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營養調查的目的和內容

1.營養調查的目的

營養調查是研究居民營養狀況的重要方法。營養調查的目的:①了解居民膳食攝取情況與營養素供給量之間是否平衡;②了解與營養狀況有密切聯係的健康狀況;③對人群進行營養監測,為研究營養政策提供基礎資料;④研究營養與疾病的關係。

2.營養調查的內容

完整的營養調查包括膳食調查、體格營養狀況檢查和生化檢查三部分。這三部分是從食物加工、食用到攝取利用和代謝過程的一係列調查,可綜合反映被調查者的營養狀況。這三部分資料是一個整體。

二、膳食調查

膳食調查是營養調查中最基本的部分,通過膳食調查可初步發現調查象在營養上存在的問題,膳食調查常用方法一般分為三種:稱量法、記賬法和詢問法。

1.稱量法

稱量法是將被調查者每日每餐所消耗食物予以稱量記錄,按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人每日攝人的熱能及營養素。該法優點是能準確的反映單位或個人的膳食攝取情況;缺點是費時費力。

2.記賬法

記賬法是通過查閱賬目,了解調查對象一定時間內的食物消耗總量,然後按食物成分表計算出每人每日熱能和營養素攝入。該法優點為簡便易行,缺點是不夠精確。

3.詢問(觀察)法

此法是通過詢問了解被調查對象的膳食情況,再進行估計評價的一種方法。詢問法中常用24小時膳食回顧調查最易取得可靠材料,因成人對24小時內所有食物的攝人情況能有較好的記憶,而且可以從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開始回顧,可在一個家庭或個人進行數次這樣的調查,從而取得較可靠的資料。

詢問法方法簡便,但不精確,隻能作粗略估計,還可從詢問調查中發現營養性疾病。

4.膳食調查結果評價

①根據膳食調查所得出的平均每人每日熱1能和營養素攝取量,與我國現行的供給量標準進行比較來評價被調查者各種營養素和熱能攝取量是否達到標準要求。一般認為熱能攝入為供給量標準的907。以上可為正常,低於807。為不足。營養素的攝取量如在供給量的80以上,可保證大多數人不致缺乏,長期低於809可使部分人出現營養缺乏症狀,低於60為營養嚴重不足。②供給熱能的三大營養素之間比例應保持適當,一般要求蛋白質供熱比為10~脂肪為20~309,碳水化合物為609~70。

充足的蛋白質可保證生長發育的需要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脂肪不宜超過309,但過低也可能導致必需脂肪酸的缺乏、脂溶性維生素的不足等問題。③由於穀物類蛋白質的消化率不高,生物學價值較低,故要求在膳食蛋白質總量中,有30以上的蛋白質來源於動物性和豆類蛋白質,低於則膳食蛋白質質量較差。

三、營養狀況臨床檢查和生化檢驗

1.人體測量

常用指標有身高、體重和皮褶厚度。將測定值與相應正常值比較,可作出人體營養狀況的評價。

2.營養狀況臨床檢查

營養狀況的臨床檢查是應用一般臨床體格檢查的方法,對調查對象進行營養狀況和營養缺乏症的檢查。其意義在與膳食調查結果進行對照,進一步找出調查對象在營養方麵存在的問題。一般檢查內容包括:全身、頭、麵部、眼、口腔、唇、皮膚、骨、神經、循環係統和生殖係統。

3.營養狀況生化檢驗

生化檢驗可發現人體亞臨床營養不足,營養水平低下或過營養征兆,以便較早采取糾正營養失調的措施。生化檢驗結果與膳食調查、體格檢查結果結合,綜合評價調查對象的營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