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江問:“我們去,不帶一兵一卒嗎?”
張勁夫:“千軍萬馬要靠你們去組織,千萬別忘了我們的法寶——統一戰線,對於一切抗日的人都要聯合他,牢牢記住一個‘聯’字,就能下活皖東北這盤棋。”
盛子瑾終於盼到省委的公函,詳細審閱了30多名來人的名單,有些名字是熟悉的,有些名字很陌生。他同妻子楊文蔚商議這些人的安排問題:“聽夫人的高見。”楊文蔚嘲弄他:“你像葉公好龍?沒有龍時想龍,龍真的來了又害怕起來,何必呢?依我看,既然人來了,就歡迎。”盛子瑾伸出大拇指:“夫人高見!”
當天,盛子瑾宣布了來人的職務安排,阿江為民運科長。阿江一行受到盛子瑾的隆重歡迎和熱情款待。
宴會後,盛子瑾把阿江請到辦公室。他攤開一張地圖,指著皖東北轄管的泗縣、五河、盱眙、靈璧、宿縣、嘉山、鳳陽、定遠、懷遠等九個縣,將這個地盤畫了一個圈,說:“日寇占領徐州後,為打通徐州至連雲港的隴海東段和進一步控製津浦路南段,侵占了皖東北境內所有縣城和部分大集鎮,建立偽據點,並時常四處出擊、偷襲;而有實力的大地主則擁兵割據,橫行鄉裏;隱藏在蘇北的國民黨軍政人員,也企圖控製皖東北,作為與後方聯係的渠道和退路,這些地方時有日軍穿境往來,耀武揚威。現在皖東北這塊地方是敵、偽、頑的沃土,哪有我們的立足之地啊!我想聽聽你的高見。”
阿江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覺得當務之急是一個‘聯’字,要在這方麵做足文章。”
盛子瑾:“我和誰聯呢?誰願意與我這個空頭專員聯合呢?我沒有實力啊!”
阿江說:“立即派人聯係本地的一切抗日武裝,再派人北上魯南、西去豫東,聯係八路軍、新四軍,請他們早日派部隊到皖東北,共同開拓抗日的局麵。你是省政府正式任命的六署專員,有人願意和你聯手抗日的。”
盛子瑾莫測高深,他沉吟了,心想:把八路軍、新四軍引過來,我怎麼辦?可是又想:不借用他們的力量,憑我百十條槍,能成氣候嗎?
阿江說:“不過,你要承擔些責任,八路軍、新四軍初來乍到,人地生疏,你要為他們籌備糧草啊!”
盛子瑾:“你說的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燃眉之急是,我極需要一支隊伍。”
阿江說:“馬上就有上千人馬投奔而來了。”
盛子瑾感到驚訝而不可思議地說:“你開什麼玩笑?難道從天上掉下一支隊伍?”
阿江說:“軍中無戲言,你委我一個民運科長,我已運動起來,從六安調兩支地方武裝到這裏,不日抵達。”
兩天後,果然開來兩支隊伍一千多人。這兩支隊伍,在盛子瑾離開六安之後,不願被桂係軍閥收編吞噬,受到排擠,軍餉無著,走投無路時,被阿江帶來的。
當盛子瑾看到集中在操場上的隊伍時,不由有些激動。這時阿江請盛專員訓話。一個光杆司令,忽然擁有這麼多軍隊,簡直是天方夜譚,盛子瑾站在隊伍前,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阿江對盛子瑾說:“這僅僅是一個開頭,以後我們將有數千上萬人的隊伍。”
盛子瑾將信將疑。阿江告訴他,皖東八團的人已經全部下去了,他們通過走訪、座談、講演、展覽、演出、教唱抗日歌曲等各種形式發動群眾,組織抗日青年救國會、婦女救國會。誠然,關於建立中共地下黨組織、發展中共黨員等機密問題,阿江隱瞞不講。
阿江說:“隻有群眾發動起來,調動幾萬、十幾萬大軍沒有問題。別看日本人占了那麼多城市,但大片農村是我們的天下。”
急於擴展勢力的盛子瑾,十分佩服阿江的才能,他不顧楊文蔚的反對,正式任命阿江為專員秘書,兼第五遊擊區政治部主任。
從此以後,阿江的活動更加放開手腳了。為了培養一大批抗日骨幹力量,阿江開辦了一所皖東北軍政幹部學校,招收各地失學與流亡青年,進行政治和軍事訓練,還在軍政幹校培養的許多優秀骨幹中積極發展黨員。學習結束,由中共黨組織控製的政治部把這些骨幹分配下去……
次年春上。張愛萍以八路軍高級參謀身份,前往皖東北洽談抗日事宜。
新四軍代表將來時先議好的幾條意見一一道來,盛子瑾讓阿江記錄整理。盛子瑾過日後稍作修改,達成聯合抗日的協議。
按協議,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司令部及所屬主力團胡炳雲部隊決定進駐泗北。
阿江接到通知,經過精心籌劃,以盛大的場麵迎接胡炳雲率領的八路軍。八路軍穿著淺灰色的軍裝,全部打了裹腿。盡管由於生活艱苦,膚色黝黑,形容憔悴,但人人目光炯炯,精神抖抖,邁著整齊的步伐,應著腳步的節奏喊著口號,聲音洪亮,威武雄壯,浩浩蕩蕩。
盛子瑾看了這支部隊,聯想自己所轄的支隊,都是七拚八湊起來的,沒有經過正規訓練,不禁感慨萬千。阿江趁機向盛子瑾建議:“把軍政幹校的骨幹派到各支隊去,加強部隊素質的提升。”盛子瑾采納了阿江的建議,這樣又有一批中共地下黨員滲透到盛子瑾的部隊中。
八路軍進駐皖東北,揭開了皖東北軍史的篇章。由於盛子瑾各支隊有共產黨幹部左右,泗北又有共產黨直管的武裝,加上地方上有相當數量的黨組織,這給八路軍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使之在長期奔波中得到休整,兵員得到了補充,從而使這支部隊更加壯大起來。
在阿江的努力下,同年8月,成立了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這為以後皖東北發展成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奠定了基礎。阿江完成使命,又接上級新指示,派他到江海平原的蘇中地區開展地下黨工作。
阿江又要見到月兒了。
阿江從內心感激月兒。
阿江為革命作出的重大貢獻中,也有月兒一半功勞。是啊,如果不是月兒長期地、按時地寄“藥茶膏”給阿江服用,阿江的身體恐怕早就累垮了。
阿江的心越過江淮大平原飛到了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