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說《營造法式》是研究宋代建築乃至中國古代建築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參考書,這首先與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緊密相關。
梁思成在其《中國建築史》中認為:“建築顯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兩因素:有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有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其中屬於“結構取法及發展方麵”的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點:一是“以木料為主要構材”,二是“曆用構架製之結構原則”,三是“以鬥栱為結構之關鍵,並為度量單位”,四是“外部輪廓之特異”;屬於“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的特征,也有以下可注意者四點:一是“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二是“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製裁”,三是“著重部署之規製”,四是“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劉敦楨在其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則從更廣泛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征,認為在建築結構、組群布局、藝術形象、園林、城市、工官製度等方麵,中國古代建築都呈現出鮮明的特點。陳明達在談及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時,認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從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保持構架製原則、創造鬥栱結構形式、實行單體建築標準化、重視建築組群平麵布局、靈活安排空間布局、運用色彩裝飾手段等方麵來分析。傅熹年也從木結構建築、院落式的布置、城市規劃、自然山水式的園林布置等多個方麵,探討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認為始終沿用木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基本特點,而不像世界其他地區那樣開始為木建築,後經一段發展轉為磚石結構房屋。盡管表述有所不同,所論及的麵也有寬有狹,但有一點認識是共同的,那就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最主要特點是一種以木結構為主體的建築體係。《營造法式》正是一部主要針對木結構建築專書,所以梁思成說:“其大木作製度,幾可謂建築結構之全部。
一、《營造法式》與中國古代建築結構及演變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鮮明的特征,那麼,這些特征是如何產生與發展的呢?
探索中國古代建築的曆史淵源,可以從兩條線索同時進行:一是文獻記載(包括傳說)的線索,二是考古發現的線索。無論是文獻還是考古的線索,都表明中國古代建築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的原始建築活動。現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建築遺存大體呈現出南北兩大係統。楊鴻勳在《中國早期建築的發展》一文中認為,沼澤地帶源於巢居的建築發展,是中國古代建築穿鬥式結構的主要淵源;黃土地帶源於穴居的建築發展,是中國古代建築土木混合結構的主要淵源。傅熹年在《中國古代建築概說》一文也認為,南方潮濕及沼澤地帶可能由巢居發展到架空的木構幹欄,實例是河姆渡遺址的用榫卯與綁紮結合的幹欄;在黃河流域,房屋由地穴式、半地穴式發展為木骨泥牆上覆蓋草泥頂的地上建築,實例是半坡和薑寨遺址以大房子為中心的聚落。這些都清晰地點明了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主要技術與文化淵源。
正如夏文化仍處於考古探索之中,傳說中的夏代建築遺跡同樣尚不明朗。考慮到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的龍山時代建築,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規模上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那麼夏代的建築水平應該更高。在時代和地域上與傳統說中的夏代與夏人活動區域大體一致的河南偃師二裏頭超大型的都邑型聚落遺址的發現,為我們了解這一時期的建築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由於二裏頭文化早於二裏崗文化的商代遺存,且分布地域與傳說夏人活動的地域比較一致,所以人們把它列為探索夏文化的對象之一。不過,對這一問題,學術界的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二裏頭文化的4期遺存均早於鄭州商城,鄭州商城是湯都之亳,所以整個二裏頭文化都是夏文化;有人指出二裏頭文化在第3期遺存中出現了一組與二裏崗文化商代典型器物群一致的器物,表明其年代已經進入商代,所以二裏頭文化第1、第2期遺存有可能是夏文化。這個問題目前仍在討論之中。二裏頭文化遺址發現了迄今所知的中國最早的由殿、廡、庭、門等組成的宮殿建築群,它以木結構建築為主體,布局嚴謹、主次分明的形製,開了中國曆史時期宮殿建築之先河。商代的城市遺址已發現多座。偃師商城、鄭州商城、殷墟、盤龍城等都發現了商代重要的木結構房屋建築遺跡。其中位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的殷墟是商朝後期的都城遺址。在宮殿區發現有50多座宮殿建築基址,台基都由夯土築成。這些夯土台基,有矩形、凵形和長條形多種,有的寬達14.5米,長達80米,規模宏大。台基的方位,或是正南北,或是正東西。各座基址基本排列成行,東西南北相對,呈現出規則的庭院布局的格式。在夯土台基內用大塊天然卵石作為柱礎,其中一座大型宮殿基址有三排共30個柱礎,發現的圓形銅,直徑約15厘米,厚約3厘米,說明該基上原建有規模較大的以柱梁為主要承重構件的木結構建築。在遺址中還發掘出許多大理石的立體石雕,如饕餮、石鴞、石獸等,背麵大多有槽,可能是宮殿建築上的裝飾品。西周都城中的宮殿情況不明,但周原遺址中已發掘的岐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兩處大型建築遺址,為我們了解西周時期建築情況提供了可能。其中岐山建築群是中國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築群。從其布局的規整度來看,它已有相當成熟的布局水平。堂是這一建築組群的構圖主體,體量最為高大,進深達6米,且堂前有寬敞的院落。其他房屋進深一般隻有堂的一半或稍多,院落也較小。這種四合院式的建築形式,規整對稱,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具有統率全局的作用,體現一種莊重嚴謹的品格。院落封閉性,又給人以安定平和的感受。這種把單體不大的木結構建築組合成大小不一的合院式建築群落,之後成了中國古代建築最重要的群體布局方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興建了都城及宮室,掀起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設的高潮。洛陽周王城、魯都曲阜、齊都臨淄、秦都雍城等列國都城及其宮殿、壇廟,雖沒有《考工記》所說那麼規整,但顯然都是經過規劃才施工的。列國都城的規模、布局不一,但通常有大、小兩重城垣構成。
宮室大都屬台榭式土木結構建築,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倚台逐層構建木構房屋,借助土台,用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大型建築的外觀,以滿足諸侯們“高台榭,美宮室”的追求。此時屋麵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晚期開始出現陶製的欄杆和排水管等。
就使用功能而言,到商周時期,宮殿、壇廟、陵墓、官署、監獄、作坊、民居等建築均已出現,也就是說,作為中國傳統建築最主要的內涵都已經具備了。在建築群體布局和構圖方式方麵,縱軸對稱、方整規則的封閉式庭院開始成為主流。在建築材料和結構方麵,木柱梁已成為各類建築的基本結構形式,柱網亦逐漸趨於整齊,木構件也更加精確多樣,還出現了鬥栱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建築結構構件。雖然實物無存,但鬥栱形象間接表現在西周初期青銅器令簋和戰國中山國王陵出土之銅架中。夯土廣泛用於築城、大麵積庭院和建築台基,夯土技術又有了提高。高台建築的大量出現,也是與夯土技術的提高分不開的。陶製磚、瓦、水管和井圈等的使用,表明這一時期的磚、瓦技術有了重大進步。至少從春秋戰國開始,有了建築環境的整體經營觀念。至此,中國古代建築中城市規劃思想,木構架建築形式,中軸對稱的建築布局,院落式的建築組群等主要特點都已得到奠基。
秦統一全國,仿六國宮殿於鹹陽北阪,建朝宮、信宮於渭河之南。現存阿房宮遺址和驪山陵的規模及氣勢都遠過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宮殿與墓葬。秦代在修建長城、馳道等工程方麵也有巨大成就。鹹陽人眾而宮小,秦始皇於三十五年(前212)建阿房宮於渭水南岸,並造長橋以溝通渭水南北。阿房宮遺址位於西安市三橋鎮南一帶,麵積約8平方公裏。遺址內已發現阿房宮前殿、上林苑建築遺址等夯土台或基址幾十處。其中前殿遺址的夯土台基東西長約1270米,南北寬約426米,現存最大高度為12米,夯土層的厚度一般為5厘米至15厘米,夯窩的直徑約5厘米至8厘米,夯土總麵積達54萬平方米。這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夯土台基北邊緣由三段組成,中間一段長約323米,由兩層台麵構成,其中第二台麵南側有夯築土牆遺跡,牆寬約15米,現殘存高度2.3米。該牆南側有大量建築倒塌堆積,以板瓦和筒瓦殘片為主。東段和西段的長度,分別為286米和661米,皆有三個台麵構成,夯牆南北兩側均有大量建築倒塌的瓦片堆積。此外,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一片保存完整的秦代板瓦和筒瓦,殘留的鋪瓦及瓦片範圍東西長3.06米,南北寬3米,距地表深約1米。屋頂鋪瓦由西向東存有筒瓦6行、板瓦5行。筒瓦通長為46至54厘米,瓦厚1.2厘米至2厘米;板瓦通長58厘米至62厘米,寬44厘米至51厘米,瓦厚1厘米至1.8厘米。這些成行、平鋪的筒瓦與板瓦均為秦瓦,其中板瓦是目前所見最大的。這是中國首次出土保存完整的秦代宮殿鋪瓦屋頂。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今西安城西北龍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漢城鄉一帶。長安城周長約2.5萬米,其中東牆長約5917米,西牆長約4767米,南牆長約7453米,北牆長約6878米,總麵積約34.40平方公裏。城牆全係黃土板築,分段層夯,十分堅固。城牆每邊開三門,每門各有三個門道。中間門道寬7.7米,可並行4輛馬車,兩側門道各寬8.1米。城牆四周,圍以護城河,寬約6.90米、深約4.60米。城內可分為宮殿區、武庫區、太倉區、居民區、商業區等,其中宮殿區占據了城內絕大部分麵積。長安城內,宮殿成群,有長樂宮、未央宮、北宮、桂宮、明光宮、建章宮等多座宮城,尤以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最為著名。長樂宮是在秦離宮興樂宮基礎上改建而成的西漢第一座正規宮殿,位於長安城內東南隅,始建於高祖五年(前202),兩年後竣工。遺址平麵呈矩形,東西長約2900米,南北寬約2400米,麵積約占長安城總麵積的1/6。此宮四麵各開宮門一座,僅東門和西門有闕。宮中有前殿、後宮等大型木結構建築10餘座。高祖九年(前198),朝廷遷往未央宮,長樂宮改為太後住所。未央宮位於長樂宮以西,建於高祖七年(前200),是由將作少府陽城延規劃設計、丞相蕭何親自監修的西漢時期又一座宏大的宮殿群。其平麵略呈方形,東西長約2250米,南北寬約2150米,麵積較長樂宮略小,約占長安城總麵積的1/7。宮城四麵建宮門各一,唯東門和北門有闕。宮內有殿堂台閣40餘座。自高祖九年(前198)遷朝廷於此,未央宮一直是西漢王朝政治統治中心。西漢以後,它又是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這6個小朝廷政權的所在地。建章宮位於長安西垣以外,與未央宮間有閣道越牆垣相連,建於漢武帝劉徹太初元年(前104)。宮城正門在南垣,宮中建前殿及其他殿堂20餘座。又有水麵廣大的太液池,池中三島,象征三神山。此宮主要用作遊息,以補城內宮殿未央宮之不足,是西漢最為豪華宏偉的離宮別館。
雖然現存較完整的漢代建築遺物隻有少量的石闕、石祠和崖墓,但它們與眾多的壁畫、畫像石、陶屋一起,形象地反映了不同類型的漢代木結構建築。四川雅安的高頤墓闕建於東漢末年,由東西兩闕構成,兩闕相距13.6米。現東闕僅有母闕,西闕保存完好。西闕由13層大小不一的石塊疊砌而成,母闕高6米、寬1.6米、厚0.9米;子闕高3.39米、寬1.1米、厚0.5米。表麵隱出倚柱及橫枋,均以櫨鬥、一鬥三升鬥栱及橫枋承闕頂。闕頂平緩,隱出屋脊、瓦隴及圓瓦當。簷下刻有反映神怪故事及人間生活之浮雕。東漢陶屋出土較多,雖為明器,但建築結構、構件寫實。陶屋主要可分為平房與樓閣兩大類。平房的平麵多呈長方形,麵闊開間常為奇數,梁架主要有抬梁、穿鬥兩種形式,另有幹欄式建築,屋頂有單坡、雙坡、四坡多種。陶樓的平麵均為方形,層數自三至五層不等,樓體皆有顯著收分,樓層挑出平座,最上覆以單簷四坡屋頂。有些陶製明器還呈現了院落形象,其平麵有矩形、工字形、口字形、曲尺形、日字形等多種形式。陶屋中的柱梁串枋、鬥栱斜撐、平坐鉤闌、窗扉欞格、屋脊起翹,以及院落的形式、布局、規模等,都為我們提供了鮮明且具體的木結構建築形象。這種鮮明且具體的建築形象,在漢墓中出土的畫像磚、畫像石上也可以見到。如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一塊畫像磚中,就刻繪著較大的住宅院落形象。該院落的布局大致分為東、西二區,而以西區為主。其大門置於南垣西端,入內有前院,經內門達後庭。庭中建有三開間之抬梁式懸山建築一座,室內二人東西對坐,當係宅中主要廳堂。東區之北辟庭院,院中建木結構三層樓閣。南端則為廚房與雜屋,並有水井一口。漢墓中的壁畫同樣把各種建築作為表現內容之一。如河北安平縣逯家莊漢墓壁畫,使人們看到一座大型塢堡式院落的建築形象。這座院落有一個明顯的主軸線,經過居中的大門以及前院、二門(或門廳)到達一個縱向主院。正麵是一座朝南開敞的堂,當是待客或飲宴之所;東西兩側建廡;堂後為一橫向後院,可能是主人居所。全宅以大門到後院三重院落為核心,又向左右及後部布置了一係列不同形狀、大小的附屬院落,院落總數超過20個。總體布局左右大致平衡而並不絕對對稱,多是按不同功能,用條形或曲尺形的建築將空間分割成若幹庭院。有的庭院種植樹木,安設亭台,說明宅內有供遊賞的園林部分。宅後右部有五層高的望樓,樓頂是四麵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懸旗幟,亭內置鼓,當為打更報警之用,說明望樓是防禦性質的。房屋是建造在有木框加固的夯土台基上,牆身可能是由加木骨架的夯土牆築成,屋頂有懸山和廡殿兩種形式,屋麵用筒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