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漉:按《營造法式?石作製度》的解釋就是在打剝與麤搏的基礎上,通過“密布鏨鑿,漸令就平”。這道工序屬於細石作,用密布的鏨鑿,使石材表麵凹凸變淺,基本鑿平。“密布鏨鑿”有多種方式,常見的是在石材上按一定的方向鑿道子(或稱殺道子),所鑿道子可粗可細,但細漉的要求應該是細道子。這是需功夫的營生,關鍵一點是鏨底必須平直。“細漉”工序與下述的“褊棱”、“斫砟”一起,在清代《工程做法則例》中合歸為“占斧”這一工序。
褊棱:按《營造法式?石作製度》的解釋就是“用褊鏨鐫棱角,令四邊周正”。在現今留存的傳統鑿石工藝中,也有“扳棱”或“打棱”這一工序。除了令四邊周正外,有些石作還需要在棱邊作卷殺。
斫砟:即“用斧刃斫砟,令麵平正”,相當於現今留存的傳統鑿石工藝中的“剁斧”。這道工序是細石作中的重要步驟,目的是為雕鐫作好準備。剁斧一般要求為三遍:第一遍是斜剁,將鏨道留的脊背與鏨痕剁平,以不顯鏨痕為止。第二遍是交叉剁,將部分未剁透和高凸之處再剁一次,使石料大麵完全平整。第三遍是按照規定的剁斧印痕,再細刮一次框口,然後剁斧,以剁斧印痕達到直順、均勻、細密為佳。
磨礱:按《營造法式?石作製度》的解釋就是“用砂石水磨去其斫文”,使之光滑。這一工序相當於清《工程做法則例》中所稱的“扁光”,在現今留存的傳統鑿石工藝中則常被稱為“磨光”或“打磨”。磨光工序一般分三步進行,即在剁好的石料上須經過粗磨、細磨、刮光三個步驟。首先用較粗糙的砂石將應該動磨工的地方進行粗磨,再用較細的砂石進行細磨,磨好後,將鏨刀磨快,細刮一遍,使之有光。
打剝、麤搏、細漉這前三道工序對於任何一種雕鐫製度都是必不可少的通則,而後麵的褊棱、斫砟、磨礱等幾道工序可依據雕鐫的具體情況調整先後次序,如:雕鐫剔地起突覆盆柱礎,其褊棱和磨礱皆須置於花紋雕鐫完成之後。
2.雕鐫製度
各種須作不同藝術處理的石構件,其所采用的加工程序也有所不同,於是《營造法式》又以石構件的加工特點為基礎,編製了雕鐫製度。《營造法式?石作製度》對石質構件的雕鐫製度規定為:“其雕鐫製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壓地隱起華;三曰減地平鈒;四曰素平。如減地平鈒,磨礱畢,先用墨蠟,後描華文鈒造。若壓地隱起及剔地起突,造畢並用翎羽刷細砂刷之,令華文之內石色青潤。這四種不同的雕鐫手法,能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因此被相應地運用於各類有著不同要求的石構件裝飾上。
(1)剔地起突
剔地起突,相當於現代雕刻藝術中的高浮雕或半圓雕。剔地起突的雕刻手法富有藝術表現力,常常被用作高等級建築中的石構件的主題裝飾。
石構件雕飾紋樣備注
柱礎剔地起突海石榴花內間化生,四角水地內間魚獸之類;剔地起突水地雲龍或牙魚、飛魚、寶山。實例如河南汜水等慈寺大殿柱礎。
角石剔地起突龍鳳間花或雲文。……或麵上鐫作獅子。實例如薊縣獨樂寺的山門。
方角柱、板柱造剔地起突龍鳳間花或雲文;板柱上造剔地起突雲地升龍。
(2)壓地隱起
壓地隱起,是一種淺浮雕,其方法是沿花紋四周斜著鑿去一圈,但花紋不高出表麵。壓地隱起雕飾多用於無主題的裝飾花紋,常以連續圖案方式出現,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3)減地平鈒
減地平鈒,就是把除花紋以外的地子均勻鑿低一層。這種雕飾手法最宜表現輪廓規律性強的圖案紋樣,如植物花葉、幾何紋一類。采用此類手法的作品,在先秦至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中尤為多見,它給人以古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