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3 / 3)

重台鉤闌用尋杖、雲栱癭項、盆唇、束腰、地栿,在盆唇之下,束腰之上,作剔地起突華板。單鉤闌用尋杖、盆唇、地栿,在盆唇、地栿之內作萬字或作壓地隱起諸花。應該說,這兩種鉤闌都是高等第的欄杆,但兩者在工藝的複雜性方麵仍有區別,重台鉤闌等第最高,而單鉤闌則次之。在現存實例中,紹興八字橋使用的單鉤闌,與《營造法式》規定相仿,隻是萬字板或花板用素板代之。

螭子石,無實例可證,按《營造法式?石作製度》的記述,它應是鉤闌之下的固持物。

從中可知,所謂壇,是指一種類似明清時期社稷壇一類的構築物。壇還可用為大型建築物的基壇。其做法是“石段裏用磚填後,心內用土填築”。《營造法式》未載壇的尺度,其大小大概是按建築性質而定。壇為三層,其每一層的立麵做法為下施土襯石,上以數層石段疊澀而成,中為束腰,用隔身板柱造,柱間作壼門。現存實物中有隻作一層的室內佛壇,如正定隆興寺大悲閣所存宋代佛壇。

九、流杯渠、卷水窗

曲水流觴,原在郊外利用天然水流舉行,魏晉以後逐漸在園林中鑿人工小渠、建亭作曲水之宴。唐宋時,這種人工小水渠--流杯渠及流杯亭頗為流行。《營造法式?石作製度》專列流杯渠一項,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對此項活動的喜好。

流杯渠,或稱剜鑿流杯、磊造流杯。其形製《營造法式?石作製度》在“造流杯石渠之製”中規定如下:“方一丈五尺,其石厚一尺二寸。剜鑿渠道廣一尺,深九寸。出入水項子石二叚,各長三尺,廣二尺,厚一尺二寸。出入水鬥子二枚,各方二尺五寸,厚一尺二寸。其內鑿池,方一尺八寸,深一尺。”

卷水窗,即拱券式水城門,也可作為橋梁的承重結構。北宋東京多水道,此類結構應不少。《營造法式?石作製度》中“造卷水窗之製”規定:“用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石造,隨渠河之廣。如單眼卷,自下兩壁開掘至硬地,各用地釘打築入地,上鋪襯石方三路,用碎磚瓦打築空處,令與襯石方平。方上並二橫砌石澀一重,澀上隨岸順砌並二廂壁板,鋪磊令與岸平。於水窗當心,平鋪石地麵一重,於上下出入水處,側砌線道三重,其前密擗石椿二路。於兩邊廂壁上相封卷,用斧刃石鬥卷合,又於斧刃石上用繳背一重。其背上又平鋪石段二重,兩邊用石隨卷勢補填令平。若當河道卷,其當心平鋪地麵石一重,用連二厚六寸石。及於卷之外,上下水隨河岸斜分四擺手,亦砌地麵令與廂壁平。地麵之外,側砌線道石三重,其前密釘擗石椿三路。

十、水槽子、馬台

水槽子,即這供飲馬或存水等用的石製容器。《營造法式?石作製度》中“造水槽子之製”規定:“長七尺,方二尺。每廣一尺,唇厚二寸;每高一尺,底厚二寸五分。唇內底上並為槽內廣深。”

馬台,即馬蹬石,是供人上馬時踏腳之用的上馬石。其麵方,外餘一尺六寸,下麵作兩踏。身內或通素,或迭澀造;隨宜雕鐫華文。

十一、井口石、山棚腳石、幡竿頰

井口石,或稱井蓋子。《營造法式?石作製度》中“造井口石之製”規定:“每方二尺五寸,則厚一尺。心內開鑿井口,徑一尺;或素平麵,或作素覆盆,或作起突蓮華瓣造。蓋子徑一尺二寸,上鑿二竅,每竅徑五分。”雖無宋代實例可證,但所記述的形製,與明清時期民間井口石的做法頗為相近。

山棚腳石,用途不明,推測應為搭山棚時係繩以穩定山棚之用的石構件。

《營造法式?石作製度》中“造山棚腳石之製”規定:“方二尺,厚七寸;中心鑿竅,方一尺二寸。”

幡竿頰,即夾杆石。《營造法式?石作製度》中“造幡竿頰之製”規定:“兩頰各長一丈五尺,廣二尺,厚一尺二寸,下埋四尺五寸。其石頰下出筍,以穿腳。其腳長四尺,廣二尺,厚六寸。

十二、贔屭鼇坐碑、笏頭碣

贔屭鼇坐碑,為較高等級的石碑。此類碑自唐代以來曆代均有遺存,形象大體相似。相比較而言,宋代石碑實例大多屬於清秀的一類。其形製、紋樣在《營造法式?石作製度》中“造贔屭鼇坐碑之製”中規定:“其首為贔屭盤龍,下施鼇坐。於土襯之外,自坐至首,共高一丈八尺。其名件廣厚,皆以碑身每尺之長積而為法。碑身:每長一尺,則廣四寸,厚一寸五分。鼇坐:長倍碑身之廣,其高四寸五分;駝峰廣三寸。餘作龜文造。碑首:方四寸四分,厚一寸八分;下為雲盤,上作六條盤龍相交;其心內刻篆額天宮。土襯:二段,各長六寸,廣三寸,厚一寸;心內刻出鼇坐版,外周四側作起突寶山,麵上作出沒水地。”

笏頭碣,應指那種沒有贔屭盤龍碑首的石碑,其尺度亦較小。《營造法式?石作製度》中“造笏頭碣之製”規定:“上為笏首,下為方坐,共高九尺六寸。碑身廣厚並準石碑製度。其坐,每碑身高一尺,則長五寸,高二寸。坐身之內,或作方直,或作迭澀,隨宜雕鐫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