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性:《營造法式》對用材製度作了嚴格的規定,但用材製度的目的並不是將建築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之內,而是為了整理出技術通則,便於管理。李誡在編製《營造法式》的宗旨中所提到的“變造用材製度”中的“變造”一詞,已體現了一種靈活性思想。但也充分體現了《營造法式》“有定法而無定式”的特點。這種特點,與料例和功限中所提到的“比類增減”原則異曲同工。正是有了“有定法而無定式”和“比類增減”的靈活性,使李誡這部《營造法式》既有嚴格的統一標準,又能適應不同情況作變通使用,其控製麵幾乎可及皇家建築的所有項目和環節。
2.文化意義
從表麵上看,材分八等,隻是為了“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但字裏行間體現著濃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製思想。此外,用材製度中的一些數字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術數暗示有關,而其中呈現的比例、造型還隱含著一些美學思想。
等級:等級製度可以說是古代禮製的核心。《營造法式》所及的主要是官式建築,並沒有對民間建築進行限定,但是從不同材等所對應的建築規模中仍可以看到,宋代的官式建築的等級是極為嚴格的,對建築等級的規定已從控製建築的規模發展到了對建築材料規格的嚴格限定。一、二、三等材主要適用於殿閣類型的大型建築,四、五、六等材主要適用於廳堂類型的中型的房屋,七、八等材主要適用於小型的附屬建築及裝修。而建築的等級與使用者的社會地位緊密相關,因此可以說,“材有八等”是依“禮”而定,是等級觀念在建築文化上的具體體現,是一種具有倫理色彩的建築文化符號。
數字:中國古代的術數文化十分發達,無論是陰陽還是五行,都與數字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這種文化取向同樣在建築中得到反映,用材製度也不例外。譬如,在用材製度中規定的最高等級的用材為“廣九寸,厚六寸”,其中“九”與“六”在中國傳統的術數文化中就具有特別的象征意義。陽爻為九,陰爻為六,《易經》賦予了“九”與“六”無與倫比的地位。“天子九鼎”、“天子之堂九尺”,還將“九”與“天子”對應起來。因而,把“廣九寸,厚六寸”的一等材用於至高無上的宮殿建築也就不足為奇了。
比例:從一等材到八等材,其用材大小不一,但高寬比皆為3∶2。這個比值不僅有重要的力學意義,而且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依照材的等級和其截麵3∶2的高寬比所構築的建築物及建築群,往往能達到比例協調、視覺美觀的效果。之所以說《營造法式》把材的高寬比定為3∶2,既出於力學上的權衡又出於美學上的考慮,是因為《營造法式》非常重視建築的視覺效果。諸如“副階材分減殿身一等”,“殿挾屋減殿身一等,廊屋減挾屋一等,餘準此”等規定,就是利用建築的相互對比和襯托,以取得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的藝術效果。
3.技術意義
無論是用材製度所顯示的管理價值還是其所蘊含的文化意義,都是建立在科學的技術規範基礎之上的,這是《營造法式》的高明之處。正因為如此,《營造法式》成了中國古代難得的科技典籍。
尺度:用材製度規定了材的八個等第及由大到小的具體尺寸。不過,八個等第的尺寸並不完全是以等差級數遞減的,而是大致可分成三組:第一組包括一、二、三等,每等材之間高度相差0.75寸,寬度相差0.5寸;第二組為四、五、六等,每等材之間高度相差0.6寸,寬度相差0.4寸;第三組包括七、八等,兩者之間高度相差0.75寸,寬度相差0.5寸。材份等第可以由大到小分成三組,從其本意來看,正如上述我們所提到的是出於滿足禮製等第的需要,即:第一組主要適用於殿閣類型的大型房屋,第二組主要適用於廳堂類型的中型的房屋,第三類主要適用於附屬建築及裝修,如小亭榭及殿內藻井等。但是從技術層麵來看,它明顯地表現出尺度與設計意義。當用不同材等進行建築的設計時,所選材等的大小,就決定了建築物的構件尺度和建築規模。如要設計建造殿閣類建築,那麼其用材可以從材等的第一組別中選用;如要設計建造廳堂類建築,那麼可以從材等的第二組別中選用;至於附屬建築,隻能運用第三組別的材等。通過材份等第的選用,便可以使所營造的建築獲得適當的尺度和規模。不僅如此,在同一建築中也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材份等第,來控製建築各個部分的用材尺度。例如帶副階的大殿,其副階用材,《營造法式》就規定“減殿身一等”,如果殿身用一等材,則副階用二等材;如殿身用二等材,則副階用三等材;以次類推。副階材份等第降一級,就意味著副階所采用的構件尺度比殿身有所減小。
強度:在大木作製度中,從一等材到八等材,高寬比皆為3∶2,因此用“材、栔、份”模數來度量的主要結構構件,如大梁、闌額等,均能獲得較為科學的斷麵形式。。3∶1即3.46∶2,2∶1即2.8∶2,用這個結論與《營造法式》把梁栿斷麵高寬比定為3∶2相對照,可以看出,《營造法式》是取了兩者的中間值。也就是說,《營造法式》在確定梁栿斷麵高寬比時,既考慮到了剛度,也考慮到了強度。在大木作製度中,還出現了“足材”的概念。以足材為模數單位的構件主要是華栱、丁頭栱之類的出跳受力構件。在當時的建築中,鋪作承托挑簷的重量,是結構受力構件的重要部分,華栱是一朵鋪作中主要的懸挑構件。一條華栱可以看成是一個短短的懸臂梁,它比鋪作中橫向的栱受力要大得多,因此斷麵需要加大。但《營造法式》並不是籠統地放大華栱斷麵的高度和寬度,而是僅僅增加斷麵高度,使其高寬比為21∶10,從而達到既可省料又能提高懸臂梁抵抗彎矩能力的目的。足材的形製及其使用,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營造法式》寓強度概念於“材、栔、份”模數體係中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