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1 / 3)

鬥栱,亦稱鋪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體係建築中獨特的支承構件。鬥是鬥形木墊塊,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鬥。兩者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就可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其功能是通過鬥栱擴大節點處構件的接觸麵,改善節點受力情況,縮短所承托構件的淨跨度,並通過鬥栱的層層出挑,支承建築物的深遠出簷。鬥栱多用於柱頂、額枋與屋簷間或構架間,往往把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融為一體,增強了建築的藝術效果。

《營造法式》專門就鋪作的含義、“總鋪作次序”及其鬥、栱、昂等構成部分作出了解釋與規定。

一、鋪作的含義

鋪作一詞的含義較為複雜,目前學術界對鋪作一詞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從《營造法式》作者李誡對鋪作一詞的解釋中,我們仍可以得出較為明確的結論。在《營造法式?總釋上》中,李誡引用了不少文獻來解釋鋪作一詞,他寫道:

漢《柏梁詩》:大匠曰柱榱,欂櫨相支持。

《景福殿賦》:桁梧複迭,勢合形離。(桁梧,鬥栱也,皆重疊而施,其勢或合或離。)

又:櫼櫨各落以相承,欒栱夭矯而交結。

徐陵《太極殿銘》:千櫨赫奕,萬栱崚層。

李白《明堂賦》:走栱夤緣。

李華《含元殿賦》:雲薄萬栱。

又:懸櫨駢湊。(今以枓栱層數相疊出跳多寡次序,謂之鋪作。

在此,李誡通過引用文獻和注解,說明了鋪作的兩種含義:

一是指鬥栱,即由鬥、栱等按一定方式組合而成的一種建築構件。“桁梧,鬥栱也,皆重疊而施,其勢或合或離”就點明了這一含義。鬥栱一詞,在宋以前已經使用,如唐孔穎達在疏《禮記正義?禮器》中“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棁,君子以為濫矣”之句時,稱“山節謂刻柱頭為鬥栱,形如山也”。雖然在《營造法式》的大木作製度中沒有用鬥栱一詞,但諸如“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中的鋪作含義,與鬥栱完全相同。

二是指鬥栱的“層數相疊出跳多寡次序”。也就是說,鬥栱的層數、相疊、出跳、多寡、次序,都可以用鋪作一詞加以說明或限定。事實上,就鬥栱的組合而言,層數、相疊、出跳、多寡、次序是相近或相關聯的概念。因此,在“總鋪作次序”中就有了這樣的表述:

凡鋪作自柱頭上櫨鬥口內出一栱或一昂皆謂之一跳;傳至五跳止。

出一跳謂之四鋪作(或用華頭子,上出一昂);

出兩跳謂之五鋪作(下出一卷頭,上施一昂);

出三跳謂之六鋪作(下出一卷頭,上施二昂);

出四跳謂之七鋪作(下出二卷頭,上施二昂);

出五跳謂之八鋪作(下出二卷頭,上施三昂)。

這裏的所提到的“四鋪作”、“五鋪作”、“六鋪作”、“七鋪作”、“八鋪作”等,首先表明了一組鬥栱在構成上的層數及鬥、栱等組成部分的相疊關係。如四鋪作,即一組鬥栱由四層構件相疊而成;五鋪作,即一組鬥栱由五層構件相疊而成;八鋪作,即由八層構件相疊而成。。其次表明了一組鬥栱中栱、昂的出跳情況及其多寡。如四鋪作即出一跳,五鋪作即出二跳,八鋪作即出五跳。在一組鬥栱中栱、昂的出跳是有規律的,如八鋪作通常是先出二華栱、再施三昂,而不采用其他的組合方式,譬如不能先出一華栱,然後出三昂,再出一華栱等。因此,鋪作在表示栱、昂的出跳情況及其多寡時,又有了“次序”的限定。

二、造栱之製

栱是構成鋪作的主要構件之一,是架於鬥上的弓形木塊。處於不同層位及部位的栱在形製、稱呼等方麵也不相同。

1.華栱

華栱用於出跳,也稱杪栱、卷頭、跳頭等,即清式鬥栱中的翹。其形製、尺度及安置部位,《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一》規定:“一曰華栱,足材栱也。兩卷頭者,其長七十二分。每頭以四瓣卷殺,每瓣長四分。與泥道栱相交,安於櫨鬥口內,若累鋪作多,或內外俱勻,或裏跳減一鋪至兩鋪。其騎槽簷栱,皆隨所出之跳加之。每跳之長,心不過三十分;傳跳雖多,不過一百五十分。交角內外,皆隨鋪作之數,斜出跳一縫。其華栱則以斜加長之。若丁頭栱,其長三十三分,出卯長五分。

華栱一律用足材,這與華栱所處的位置及受力情況有關。華栱處在垂直於建築立麵的位置,並層層出跳,其前端承托著跳頭上麵的橫栱,故須有較大的斷麵以承受懸挑之力。華栱長72份,安於櫨鬥口內,栱頭四瓣卷殺,每瓣長4份。但在實際應用中,華栱在形製、尺寸方麵還有許多變化。如在鋪作數增多時,栱長“隨所出之跳加之”,就成了騎槽簷栱。如在轉角鋪作中,栱長“以斜長加之”,即成了角華栱。嵌於內柱柱身以承托梁尾的半截華栱,稱為丁頭栱。半截華栱有時也用於鋪作之中,即“裏跳轉角者,謂之蝦須栱”,實例見於寧波保國寺大殿。

2.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

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都是鋪作中橫置不出跳的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的形製、尺度及安置部位,《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一》作了如下規定:“二曰泥道栱,其長六十二分。每頭以四瓣卷殺,每瓣長三分半。與華栱相交,安於櫨鬥口內。三曰瓜子栱,施之於跳頭。若五鋪作以上重栱造,即於令栱內,泥道栱外用之。其長六十二分;每頭以四瓣卷殺,每瓣長四分。四曰令栱,施之於裏外跳頭之上,與耍頭相交,及屋內棟縫之下。其長七十二分。每頭以五瓣卷殺,每瓣長四分。若裏跳騎栿,則用足材。五曰慢栱,施之於泥道、瓜子栱之上。其長九十二分;每頭以四瓣卷殺,每瓣長三分。騎栿及至角,則用足材。其中“五曰慢栱”據梁思成“注釋本”而加。可見,泥道栱為架在櫨鬥上的橫栱,即清式的正心瓜栱,長62份,栱頭四瓣卷殺,每瓣長3份半。瓜子栱是用於跳頭的橫栱,長62份,栱頭四瓣卷殺,每瓣長4份。慢栱為疊加在泥道栱、瓜子栱之上的橫栱,長92份,栱頭四瓣卷殺,每瓣長3份。令栱是施之於鋪作裏外最上一跳的跳頭之上的橫栱,長72份,栱頭五瓣卷殺,每瓣長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