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3 / 3)

從以上諸條可以看出,《營造法式》對偷心造的影栱所提出的模式為“重栱、素方、令栱、承椽方”或“令栱、素方、令栱、素方”或“素方、重栱、素方”,其核心思想增加施素枋,使居於正心位置的素枋在兩重或兩重以上,從而彌補偷心造所減少的跳頭素枋可能引起的薄弱點,以保證鋪作在受到外力時不發生位移。

二、鋪作分布與分槽

1.鋪作的分布

柱頭鋪作成熟較早,而補間鋪作的出現相對較晚。補間鋪作的設置,一方麵與建築的規模大小、等級高低、開間大小等因素有關,另一方麵與鋪作本身的大小及功能要求緊密關聯。唐宋時期由於鋪作本身較大,結構功能明顯,每開間的補間鋪作通常設置一至兩朵。宋以後,由於鋪作的結構功能減弱,體量縮小,因而補間鋪作數量增多,到清代每開間的平身科可達到六朵之多。

為了充分發揮鋪作的結構功能,尤其是能使補間鋪作與柱頭鋪作一起形成完整的鋪作層,《營造法式》對補間鋪作的安排作出了兩方麵的規定:一是要求補間鋪作的鋪數與柱頭鋪作相同;二是補間鋪作應作相對均勻的分布。對於後者,《營造法式》規定為:“當心間須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及梢間各用一朵,其鋪作分布,令遠近皆勻。”接著又結合開間劃分的不同情況,作了進一步的注解:“若逐間皆用雙補間,則每間之廣,丈尺皆同。如隻心間用雙補間者,假如心間用一丈五尺,則次間用一丈之類。或間廣不勻,即每補間鋪作一朵不得過一尺。

這裏,《營造法式》假設了三種可能出現的情形,對於第一、二種情形,鋪作分布與開間的關係講得非常清楚,在這兩種情形下,每朵鋪作之間的間距是相等的。隻有第三種情形比較複雜,《營造法式》未指明間廣尺寸大小和間廣不勻的條件,隻提供了一條原則,在鋪作分布遠近皆勻的前提下,“每補間鋪作一朵不得過一尺”。。

《營造法式》之所以這樣重視補間鋪作的安排,這不僅是為了立麵造型的美觀,更是為了鋪作層取得均勻的受力效果。正是有了這樣的安排,使補間鋪作與柱頭鋪作在承受來自簷枋的荷載時,其分配比例大致相等。補間鋪作的完善化改善了柱頭鋪作各自受力狀況,可減少柱頭鋪作受剪力破壞的趨勢。

2.鋪作的分槽

補間鋪作的分布須“令遠近皆勻”,那麼在建築物內部的鋪作如何分布?《營造法式》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但是從《營造法式》的相關記述中,仍可看到其內部鋪作的分布規律。

《營造法式》卷三十一《大木作製度圖樣下》中載有殿閣地盤分槽圖四幅,即:

殿閣身地盤九間,身內分心鬥底槽;

殿閣地盤殿身七間副階周匝各兩架椽,身內金箱鬥底槽;

殿閣地盤殿身七間副階周匝各兩架椽,身內單槽;

殿閣地盤殿身七間副階周匝各兩椽,身內雙槽。

這裏的“地盤”當指建築物的平麵圖,而“分槽圖”即為建築物的仰視平麵圖,相當於柱頭部位的平麵,因之地盤分槽圖可將其分解為兩個概念來理解。“分槽圖”的尺寸與平麵圖有所不同,因為柱子有側腳,柱頭平麵小於柱腳平麵尺寸是不言而喻的。而“槽”的概念從《營造法式》卷四對多跳華栱的稱謂為“騎槽簷栱”,在鋪作正心最上置“壓槽方”等可知,即為一列鋪作所在的縱中線。在建築物中,由於柱網形式的不同,便形成不同的鋪作分布方式。

凡建築內部隻設一列內柱,柱上布置鋪作者,稱“身內單槽”;在中心設一列中柱,柱上布置鋪作者,稱“分心槽”;在建築內部設兩列內柱,柱上布置鋪作者,稱“身內雙槽”;在建築內部柱子成環狀布列,其上設一周鋪作者,稱“金箱槽”。由於一朵朵位於槽上的鋪作,隨出跳跳頭上橫栱的方向布置著素枋,鋪作正心又置有正心枋與扶壁栱,這樣便出現了由多條高低位置不同的枋木組成的一個閉合的木框,且木框在每朵鋪作位置又有由足材栱形成的與之垂直相交的短木,於是便構成一個立體的長方形網絡層,這就是鋪作層。鋪作層的構成模型不是平麵的,而是類似今日的空間結構。在帶有角華栱、蝦須栱或斜華栱的鋪作層中,水平麵位置出現了幾組45度方向的斜構件,從而使這種空間結構更加完善。雖然《營造法式》隻提到了角華栱、蝦須栱,而沒有提到斜華栱,但這並不影響斜華栱在鋪作層中的運用。因為在《營造法式》成書之前,已有使用斜華栱的實例,如建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的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晚於《營造法式》的例子有山西大同善化寺三聖殿(建於1128-1143年)和大同上華嚴寺大雄寶殿(建於114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