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2 / 3)

明栿:是與草栿相對的概念,是指露在外麵的梁栿。由於明栿為視線所及,所以往往經過細加工。用於殿閣建築的簷栿、乳栿、劄牽、平梁等既有草栿形式,也有明栿做法。而廳堂梁栿由於不安平棊、平暗、藻井,所以通常為明栿做法。

3.月梁

月梁是明栿的一種形式,是指經過藝術加工的梁栿。其做法,《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作了規定:“造月梁之製:明栿,其廣四十二分。梁首不以大小從,下高二十一分。其上餘材,自鬥裏平之上,隨其高勻分作六分;其上以六瓣卷殺,每瓣長十分。其梁下當中凹六分。自鬥心下量三十八分為斜項。斜項外,其下起凹,以六瓣卷殺,每瓣長十分;第六瓣盡處下凹五分。梁尾上背下凹,皆以五瓣卷殺。餘並同梁首之製。梁底麵厚二十五分。其項厚十分。鬥口外兩肩各以四瓣卷殺,每瓣長十分。若平梁,四椽六椽上用者,其廣三十五分;如八椽至十椽上用者,其廣四十二分。不以大小從,下高二十五分。背上、下凹皆以四瓣卷殺,其下第四瓣盡處凹四分,餘並同月梁之製。若劄牽,其廣三十五分。不以大小從,下高一十五分,牽首上以六瓣卷殺,每瓣長八分,牽尾上以五瓣。其下凹,前後各以三瓣。

月梁的做法可能廣泛地運用於殿閣中的簷栿、乳栿、劄牽、平梁及廳堂梁栿。在有草栿的殿閣梁架中月梁通常不承重,隻起到擱置天花和柱頭、鋪作間的聯絡作用。在露明造的梁架中,無論是殿閣梁架還是廳堂梁栿,明梁亦起負荷屋蓋重量的作用。

4.露明造

對建築室內不施平棊、平暗、藻井等天花類構件的做法,稱之為露明造或徹上明造。梁頭相疊處須安駝峰,安替木處須作隱鬥,兩頭造耍頭或切幾頭,與令栱或襻間相交。《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凡屋內徹上明造者,梁頭相迭處須隨舉勢高下用駝峰。其駝峰長加高一倍,厚一材。鬥下肩或作入瓣,或作出瓣,或圓訛兩肩,兩頭卷尖。梁頭安替木處並作隱鬥;兩頭造耍頭或切幾頭,與令栱或襻間相交。

四、角梁

角梁也稱陽馬,是施於坡屋麵四角的梁。根據其部位、功能、形製不同,角梁又有大角梁、子角梁、隱角梁、續角梁之別。

1.大角梁與子角梁

大角梁是指前端架於橑簷枋或簷槫上,後端架於下平槫的角梁。子角梁是指安於大角梁前部背上,伸出大角梁外至飛簷頭的較小的角梁。《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造角梁之製”規定:“大角梁,其廣二十八分至加材一倍;厚十八分至二十分。頭下斜殺長三分之二。子角梁廣十八分至二十分,厚減大角梁三分,頭殺四分,上折七分。

大角梁的長度為“自下平槫至下架簷頭”,子角梁長度“隨飛簷頭外至小連簷下,斜至柱心”。郭黛姮認為,子角梁尾“斜至柱心”,即指到簷柱中心,若按《營造法式》圖樣中簷角起翹不高的情況看,有可能因前部懸挑太長而發生傾覆。

在實例中出現過三種做法:

一如太原晉祠聖母殿,采用的做法是將子角梁後尾上再插一要短短的續角梁,伸至下平槫;

二如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子角梁尾與大角梁尾共同伸至下平槫交角;

三如福建鼓山湧泉寺前之陶塔,其做法是作高翹角,將子角梁尾插入大角梁中,這樣傾覆的可能性變小了。

南方現存明清時期建築的高翹角做法也與福建鼓山湧泉寺前之陶塔的做法相同,因之《營造法式》所記可能是南方高翹角建築中子角梁的做法。

《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在“陽馬”中用小注說明子角梁“安於大角梁內”,對此,梁思成注釋說:“按構造說,子角梁隻能安於大角梁上。這裏說‘安於大角梁內’,這‘內’字無法解釋。如果采取的是將子角梁尾插入大角梁中的做法,那麼‘內’字就不難理解了。

2.隱角梁與續角梁

在四阿頂建築中隨大角梁後尾至脊槫還需將角梁延續下去,續角梁就是自下平槫至脊槫,每兩槫之間的角梁,即清式的由戧。為了使角梁與續角梁背的折線交成一條優美的曲線輪廓,往往需要在轉折點上再加墊木條,此即稱之為隱角梁。《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隱角梁,上下廣十四分至十六分,厚同大角梁,或減二分。上兩麵隱廣各三分,深各一椽分。”其長度,隨架之廣,自下平槫至子角梁尾。

對於續角梁,《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凡造四阿殿閣,若四椽、六椽五間及八椽七間,或十椽九間以上,其角梁相續,直至脊槫,各以逐架斜長加之。如八椽五間至十椽七間,並兩頭增出脊槫各三尺。

3.隱襯角栿

《營造法式》卷五“梁”有“凡角梁之下,又施隱襯角栿,在明梁之上,外至橑簷方,內至角後栿項;長以兩椽材斜長加之”的規定。雖然“內至角後栿項”的含義不明,疑有脫缺或誤,但從整條規定來看,隱襯角栿應是一道“草角栿”。

五、闌額

凡縱向(主要指麵闊方向)搭於柱上者稱為額。額又有闌額、由額之別,又有簷額、內額之分。搭於柱腳者稱為地栿。對此,《營造法式》在“闌額”節中作了記述。

1.闌額與由額

闌額:柱列間柱頭上的縱向聯係梁。

《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造闌額之造:廣加材一倍,厚減廣三分之一,長隨間廣,兩頭至柱心。入柱卯減厚之半。兩肩各以四瓣卷殺,每瓣長八分。如不用補間鋪作,即厚取廣之半。”從“兩肩各以四瓣卷殺,每瓣長八分”看,闌額形式應與月梁同。實例見寧波保國寺大殿。

由額:用於闌額之下的又一聯係枋木。

《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凡由額,施之於闌額之下。廣減闌額二分至三分。如有副階,即於峻腳椽下安之。如無副階,即隨宜加減,令高下得中。由額用於殿身闌額之下,在副階闌額下通常不用由額。

2.簷額與內額

簷額:從字麵看似乎與內額相對,其實不然。簷額是一種特殊的闌額,是用於簷下柱間的大闌額,額上可直接支承屋架。《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凡簷額,兩頭並出柱口;其廣二材一栔至三材;如殿閣即三材一栔或加至三材三栔。”由此可見,簷額的高寬比闌額大得多,且“兩頭並出柱口”,而不是“兩頭至柱心”。其長度《營造法式》未作規定。

內額:即安於內柱柱頭之間的闌額。

3.普柏枋與綽幕枋

普柏枋:即清式的平板枋,用於闌額和柱頭之上的枋木。

普柏枋在《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一》在“平坐”節中有提及:“凡平坐鋪作下用普柏方,厚隨材廣,或更加一栔;其廣盡所用方木。在《營造法式》的圖樣中均不涉及普柏枋,但現存遺構如太原晉祠聖母殿、應縣佛宮寺木塔等已使用普柏枋。

綽幕枋:即位於簷額之下的枋子,伸出柱外部分做成頭或三瓣頭。《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簷額下綽幕方,廣減簷額三分之一;出柱長至補間,相對作頭或三瓣頭。就其位置和大小而言,類似清式的小額枋。但其“出柱”做成相對的頭或三瓣頭,又略似清式的雀替。

4.地栿

地栿為用於柱腳間的聯係枋木,其作用與闌額同,所以《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在“闌額”節中對地栿作了規定:“凡地栿,廣加材二分至三分;厚取廣三分之二;至角出柱一材。

5.門額與窗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