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2 / 3)

二、舉折

舉折,類似於清式的舉架,都是取得屋蓋斜坡曲線的方法。不過,舉折與舉架的步驟卻不相同。舉架是從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較緩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坡度的陡峻度,從而形成屋蓋的曲線與曲麵。

1.定側樣

定側樣,亦稱點草架,也就是在定舉折過程中先畫一按比例縮小的屋架草樣。《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先以尺為丈,以寸為尺,以分為寸,以厘為分,以毫為厘,側畫所建之屋於平正壁上,定其舉之峻慢,折以圜和,然後可見屋內梁柱之高下,卯眼之遠近。

2.舉屋之法

舉折製度主要由“舉屋之法”和“折屋之法”兩部分構成。舉屋之法即定總舉高,也就是屋頂從橑簷枋背至脊槫背的總高度,其尺寸前後橑簷枋心或前後簷柱心的距離為基數,依建築的不同,總舉高的計算方法也不同。《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如殿閣樓台,先量前後橑簷方心相去遠近,分為三分,從橑簷方背至脊槫背,舉起一分。如筒瓦廳堂,即四分中舉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若筒瓦廊屋及瓪瓦廳堂,每一尺加五分;或瓪瓦廊屋之類,每一尺加三分。在小注中進一步說明“若餘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則用前後簷柱心”之間的距離;如副階或纏腰,則“並二分中舉一分”。

如設前後橑簷枋心或前後簷柱心的距離為X,那麼舉高H為:

殿閣:H=X3

筒瓦廳堂:H=X4+X4×8%

筒瓦廊屋:H=X4+X4×5%

板瓦廳堂:H=X4+X4×5%

板瓦廊屋:H=X4+X4×3%

副階或纏腰:H=X2

3.折屋之法

折屋之法,是指屋頂在每縫平槫位置所發生的轉折。《營造法式?大木作製度二》規定:“以舉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至上遞減半為法。如舉高二丈,即先從脊槫背上取平,下至橑簷方背,於第二縫折二尺,若椽數多,即逐縫取平,皆下至橑簷方背,每縫並減上縫之半。如取平,皆從槫心抨繩令緊為則。如架道不勻,即約度遠近,隨宜加減。第一折在上平槫縫,從脊槫與橑簷枋之間的連線交點上下落H×10%,第二折在中平槫處,從第一折點至橑簷枋之間的連線下落H×20%,依次類推為H×40%、H×80%等。將所有折點求出後,即可連成屋麵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