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一章(3 / 3)

補間鋪作:前簷補間鋪作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單栱造。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華栱上施瓜子栱與華頭子相交,瓜子栱直接承托羅漢枋。第三、第四跳為下昂,昂上施瓜子栱、令栱,其中瓜子栱承羅漢枋,令栱與耍頭相交承橑簷枋。裏轉出三杪,第一跳偷心,第二、第三跳計心,上承羅漢枋與算桯枋。櫨鬥作訛角鬥,栱、昂均為單材。後前與山麵補間鋪作基本一致,外跳均隨前簷,裏轉均為偷心造,但有二種形式,一種為出四跳華栱,另一種為出五跳華栱,分別在第四或第五跳華栱上置靴楔,托下層昂後尾,昂尾上置一鬥,鬥上再施靴楔,連接上層昂尾,該昂尾上施令栱以承托替木及下平槫。

轉角鋪作:前簷轉角鋪作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單栱造,裏轉六鋪作出三杪。兩跳角下昂上施由昂,裏轉第二、三跳上均施十字令栱,分別承托羅漢枋、算桯枋,栱的一端與相鄰的一朵鬥栱中的令栱成鴛鴦交手栱。後簷轉角鋪作同樣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單栱造,裏轉東角七鋪作出四杪,西角八鋪作出五杪,外第一跳、裏各跳均偷心造,裏轉第四或第五跳華栱上墊靴楔,再托昂身,昂尾交在後內柱櫨鬥上,亦出角由昂,角華栱皆足材造。

內簷鋪作:前內柱柱頭鋪作為櫨鬥上橫向置栱三重,承替木和上平槫。裏外出二跳,裏跳雙杪托平梁,外跳作卷頭和枋頭。後內柱柱頭鋪作為櫨鬥上橫向置栱四重,承替木和中平槫。裏外出二跳,裏跳雙杪托三椽栿,外跳與昂尾相抵。前內柱間及前內柱與山柱間的內額上施補間鋪作,當心間二朵,次間一朵,各朵均向外出三跳華栱,第一跳偷心,第二跳置瓜子栱,承托羅漢枋,第三跳施令栱,承算桯枋。後內柱間的內額上施補間鋪作二朵,做法為在櫨鬥上置重栱,托襻間枋,枋上施令栱,承拖替木及中平槫。襻間鋪作的形製為在梁栿上施駝峰,上安櫨鬥,鬥內施橫栱四重,其上承替木及平槫,與蘇州甪直報聖寺大殿的襻間鋪作做法相似。

六、屋頂與舉折

宋構大殿為麵闊、進深各三間,單簷九脊頂。清代在前簷和兩山麵加了下簷,形成了麵闊、進深五間的重簷歇山頂建築。下簷把原大殿的鬥栱、闌額全部隱蔽在內部,上下簷的比例、位置不對稱,兩簷距離過近,但由於進深較大,觀之立麵仍感舒暢。灰色筒瓦蓋頂。正脊、垂脊、岔脊、戧脊、博脊,均為瓦條壘砌,除戧脊外皆透空做毬紋格眼等紋式,脊上未按走獸裝飾,僅正脊兩端置鴟尾,為1975年維修時參照《營造法式》填製。山麵作山花板,兩外端安博風板,並置垂魚惹草,出際35厘米。

大殿為八架椽屋,椽架長度不等,前後六個椽架的長度皆在1.50米左右,僅脊步擴大為2.16米。大殿舉高5.52米,前後橑簷枋距離約為16.65米,兩者之比為3∶1,坡度較陡,適合江南多雨的氣候。

七、裝修

大殿外簷裝修隻有正立麵帶前廊並設門窗,門窗構件皆為清代補裝。兩山均作實牆,背立麵除開有與法堂相通的後門外,其餘也作實牆。外簷裝修已易為清代式樣,但殿內尚留有宋代原物。殿堂前槽當心間、次間所施藻井,以及當心間藻井兩側所作平棊和在鬥栱遮簷板處所施平暗,都保留了宋代原貌。

當心間藻井較大,井口直徑1.85米,深0.9米。由算桯枋構成正方形外框,於四個角內置短枋木,組成八角形井口。在各交角處施華栱兩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端施令栱承隨瓣枋。再於枋上垂直齊心鬥處施豎向弧形陽馬8根,集於中心八角明鏡處。

兩次間藻井稍小,井口直徑1.28米,深0.9米。由算桯枋構成一南北向的長方形,各邊角出二跳華栱,第一跳偷心,第二跳施令栱,托上層算桯枋,南北方向的令栱栱端與相鄰令栱成鴛鴦交手栱,在南北方向加二枋,使之成正方形,並在四角置短枋,便為八角井。豎向弧形的陽馬,下至各交角處,上集中心八角明鏡,陽馬背上施木環五重。

在大藻井與三椽栿間作整塊長方形平棊,做法是於平棊枋上出兩跳華栱,栱上鋪板,板上繪彩畫。在外簷鋪作及藻井周圍鋪作的遮椽板處皆采用平暗式天花,樣式為方格或菱形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