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3個多月緊張的施工結束了,經某環境監測站跟蹤檢測,防護效果非常理想,個別點位出現儀器零值。西部的某會議室電磁防護成功了,南方的某指揮所電磁防護成功了,北方的某辦公宿舍綜合樓電磁防護成功了……

作為項目負責人,康青經手的項目經費經常是好幾百萬,但他用錢時常精打細算。該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長方振東,作為康青科研攻關支持者與見證人,曾這樣評價他:“康教授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把有限的經費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但他也有很大方的時候,隻要對部隊有利的工程改造,就不惜代價,力爭最好。如今,該科研成果的效益已顯現出來:據改建後的某指揮所官兵反映,以前在房間休息不好現在睡得很香,戰備值班時更有精神了;雷達某旅劉政委說,以後我們拴心留人的工作更好做了;雷達某營李營長說,希望看到全軍雷達站的戰友們都能住上這種新式營房……

康青的事業無疑是成功的,這源於他做人也很好。康青既是課題組負責人,又身兼研究中心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等職,可能是學習物理出身的緣故,他對事情特別追求實事求是,幹事情特別講究腳踏實地。王正剛記得,2008年,康青到江西某雷達站調研,對營區進行了認真查看、對官兵進行了走訪之後,康教授婉拒了部隊安排在賓館的住宿,堅持要與官兵一同住在陣地旁的宿舍中,親身體驗官兵的所說所感。還有一次,某兄弟科研單位主編的兩個國家軍用標準征求意見,當時已接近年底,審稿時間緊,周四收到的特快專遞,康教授加班加點,周五下午就審查完了,還特別交代要形成電子稿,以方便對方查看和錄入,並要求周六一早就傳真回去。因為反饋最及時、信息量又大,兩周後,兄弟單位特別邀請康教授參加了該標準在總部的評審會。

康青精力過人,一般情況他中午都很少休息,經常在調研、開會時坐頭一天晚上的飛機,到達安頓下來之後已接近零點,第二天一早就投入工作中,任務一完成馬上又回到學校為學生授課,一路都是馬不停蹄,從來沒有想過順路旅遊觀光之類的事。他曾在一天之內到達3個雷達站調研,橫跨福建、江西兩省。幾年來,到過汕頭、福清、廣州、成都、上饒、保定、北京、廊坊、南寧、海南等地的30多個基層部隊調研。年輕同誌常常被康青教授對科研、教學、學習的投入所感染、所激勵。2009年學院整體搬遷大學城後,康青經常一個人在那裏看書到很晚,有時太投入了不僅過了吃晚飯時間,甚至連開燈也忘了,幾次都是研究生吃過晚飯到實驗室查閱資料時,打開門發現教授還在看書。

康青平時非常樸實和節儉,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牢記肩上的責任和崇高的使命。不管到機關、科研單位還是基層部隊,他從不提要求,從來都是部隊怎麼吃住,他就怎麼吃住。雷達部隊基本都是連級、營級單位,多數條件極為艱苦,既沒有賓館、招待所,附近更沒有像樣的飯店,在部隊調研時他都是住在連隊臨時來隊房或宿舍中,與官兵一起吃食堂,他尤其喜歡吃連隊炊事班做的紅燒肉。

但是在對基層部隊的關心和投入上,康青時常傾注大量心血。在2003年到2006年間,他們科研項目經過點點滴滴的積累,共節餘了10多萬元。一次,他們到重慶周邊某雷達部隊調研時,發現部隊條件十分艱苦,毅然決定不花部隊一分錢,將幾年節餘的經費全部投入到改造部隊生活條件之中,受到了“千裏眼”官兵們的交口稱讚。

如今電磁防護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康青反倒覺得擔子更重了。萬裏長征隻是走完了第一步,為了“千裏眼”官兵盡快脫離電磁輻射的困擾,他又馬不停蹄帶領課題組奔波在邊防哨所和各個雷達站。

感言:

在康青和他的團隊身上,最為可貴的是那種與時俱進、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正是靠這種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想、大膽地闖,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於攻前人沒有攻克的難關,以腳踏實地的科學態度和一往無前的勇氣,趕走電磁輻射的“攔路虎”,為官兵健康和部隊戰鬥力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