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無形的羈絆2(3 / 3)

主動迎接磨難的人,在忍受磨難的痛苦時,內心多是坦然的,磨難使他好像刀劍磨出鋒芒;被動承受磨難的人,在為磨難所煎熬時,內心多充滿惶惑,磨難使他仿佛卵石愈見圓滑。

過多的磨難,對於—個英雄來說,或許是件幸事,誠孟子所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卻無論如何是一種不幸,中國的近代史已把這一點昭示得清清楚楚。古人言:多難興邦。這隻是一種狹義上的真理,而不是廣義上的真理。英國作家希爾頓在他的小說《失去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地名——香格裏拉。後人多把香格裏拉喻為世外桃園。

遺憾的是,人們命運中的香格裏拉總是虛幻之景,而生命中坦塔羅斯式的磨難卻是百分之百的真實。

就人生而言,總是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少,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多;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淺,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深……因此,若想做一個非常平凡的人,則是磨難少一些更好;若想做—個出類拔萃的人,則不妨多經曆些磨難。

人的容顏往往和磨難成反比,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難成正比。

磨難能使人優秀。如果既想成為優秀,又想遠避磨難,這樣的事情幾乎是極少可能發生的。

心靈語思

磨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教科書,是一所磨煉意誌的最好大學,它就象音符,強者把它奏成凱歌,弱者把它譜成哀曲,隻有正視磨難,才有權在勝利麵前點頭微笑。

17.“正義”的辨解

僦太法典》說:“原以為一定會有人帶蠟燭進去,可是一走進房間裏,發覺整個房間都是黑漆漆的,沒有半個人拿著蠟燭。其實隻要每個人都拿一根小蠟燭進去,這個房間就會像白天那般的明亮。”

猶太教是反對猶太人放棄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的。

古代的拉比們說過:“好事可以分享,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

因為不管是把事情推給別人,還是歸咎於環境,自己的責任仍然存在而無法消失,所以猶太人總不把責任推給別人,而是自己動手去做。

因為人總是在世界的中心,不能完全抹消自己,當然也就不能抹消自己的全部責任,隻要存在一天,人們就會有一天的責任,即使可以把其中的一半責任推給環境,但自己仍須負擔另外的一半責任。

不朽的上帝對他的使者蓋博瑞兒說:“去!在那些正直人的前額上用墨水做個標記,這樣破壞天使就不會傷害他們;在那些惡人的前額上用血做標記,破壞天使就會消滅他們。”

這時正義站在上帝麵前說:“宇宙之王,第一種人和第二種人有什麼不同?”“第一種人是徹底的好人,”上帝回答說,“第二種人是徹底的壞人。”

“宇宙之王,”正義爭辯道,“正直的人有力量反抗其他人的行為,可是他們沒有這麼做。“……你知道,”上帝回答說,“即使他們反抗過了,邪惡的人也不會聽他們的話。”“宇宙之王,”正義說,“你知道那些壞人不會改變,可是那些正直的人知道這一點嗎?”

由於正直的人沒有反抗,上帝改變了主意,沒有把他們和邪惡的人分開。

這是上帝對於—個放棄自己責任的人的處置。

放棄自己的責任是上帝不寬恕的事情,所以猶太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從不逃避自己的責任。為了負起自己的責任他們甚至可以去傾家蕩產,可以去犧牲性命。正是因為猶太人在任何時候不會放棄自己的責任,所以他們在別人心中講究誠信,在商場注重契約。

在猶太人眼中,人永遠無法逃避責任。自瞞自欺易,但卻無法逃離世人銳利的眼睛。因此,自己的責任一定要自己負。

有—個猶太人,接到美國芝加哥一個公司3萬個刀叉餐具的定貨單,雙方商定的交貨日期是9月1日。這個商人必須曲月1日從本港運出貨物,才能在9月1日如期交貨。

但是,由於一些意外事故,商人沒能在8月1日趕製出3萬個刀叉餐具。這位猶太商人陷入了困境,但他絲毫沒有想到要給對方寫封情真意切的信,要求延期交貨並表示歉意,因為這本身就是違背契約,不符合猶太商法,並且也是逃避責任的做法。結果,後來這位猶太商人花巨資租用飛機送貨,3萬個刀叉如期交貨了,這位猶太商人損失了1萬元。

不逃避自己的責任,自己的責任自己負,這是猶太人處世為人的一個原則。也正是他們這樣做了,猶太人才在世界贏得了尚好的聲譽。

心靈語思

夜空裏有許多無名的星星,不論是否有人注意到它們,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閃光。隻有生活在強烈的責任之中,生命才會有堅實的支柱。

18.守株待兔

有當然,有自然,有偶然。君子盡其當然,聽其自然,而不惑於偶然。小人拘泥於偶然,拂其自然,而棄其當然。噫!偶然不可得,並其當然者失去,可哀也。

人人都想取得成功——學子想考上清華北大或出國留學,老板想讓自家的產品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科學家想在高科技領域上取得更大突破,網絡公司老總想在納斯達克上市,電影演員想捧得奧斯卡金獎……

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我們先看兩個寓言故事。

古代有一個農夫,非常想發財。他總覺得每日勞作,難以很快實現發財夢。這天,他幹著幹著就不想幹了,一不高興,就坐到樹底下睡覺去了。有一隻兔子,冒冒失失跑來,一頭撞在樹上,死了。農夫不費吹灰之力,得了一隻兔子。他很高興終於找到既不勞作又能發財的方法了。這以後他就天天坐在樹底下,等更多的兔子來撞樹。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

另一個故事的主角也是個宋國的農夫。他在田裏插好了秧,就盼著秧苗快快長大,好有一個大豐收。他性子太急了,每天都要去看看秧苗長高了沒有。這天他幹了一天活回來了,非常疲勞。人問他忙什麼,他回答:“我把秧苗都往高拔了拔,這樣它們就可以長得快了。”這就是另一個成語“揠苗助長”的出處。

這兩個人的做法在每一個人看來,自然是可笑的。但實際上每一個人在追求成功時,也常會這樣做,隻是沒意識到罷了。

明朝人呂坤說,事有當然,有自然,也有偶然。有見識的人做事,都是盡力按應該的做法,即“當然”去做。在做的過程中,要順遂自然規律。而對於偶然發生的情況,不要被它迷惑,幹擾自己做事。

而有些人卻不是這樣。如“守株待兔”中的那個人,偶然白撿個兔子,就死抱著“偶然”不放了,放棄了原來“靠勞作致富”這個“當然”。結果呢,田荒了,兔子也沒有再來。

“揠苗助長”裏的那人,犯了另一種錯誤。他雖然看起來也在努力實踐“當然”,但他卻違背了自然,結果也不妙,那些秧苗全死了。

可見,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須把握好“當然”、“自然”和“偶然”。

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這是不言而喻的。“強扭的瓜不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光有成功的願望是不行的,“聽其自然”並非“昕天由命”,隻要在不違背自然的前提下,一個人的成功之路仍是寬廣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必因此而灰心,放開在另一條路上“盡當然”的努力。

在處理“當然”、“自然”和“偶然”的問題上,呂坤尤其對“拘泥於偶然”的人提出了批評。他說,這樣的人,不但“偶然”得不到,連應該做的“當然”也一並失去了,真是可悲呀。

拘泥於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遇到失敗和犯錯誤。再高明的騎手,也難免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常勝將軍也有可能打敗仗。這時候決不可驚慌失措,一蹶不振。你隻需堅定地繼續努力,就能走出失敗和錯誤的陰影,重鑄輝煌。

心靈語思

人生之路,有平坦,也一定有坎坷,人生之事,有成功,也一定會有失敗,要學會對生活泰然處之。把勝利和成功看成偶然的賜予,把失敗和挫折看成生活對每個人的考驗,看成人生劇場上必然會出現的一幕場景,仿達人生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