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一去不複返,努力應該要求趁早。趕緊努力,不要等到年紀大了,還要為一日三餐拚命時,不是更累嗎?
67大染缸
墨子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學者,他的學說主張兼愛和勤儉,跟儒家不太相同,自成一派,稱作“墨家”。
有一天,墨子率領他的學生經過一家染廠,看見主人把一縷一縷潔白的絲丟進染缸裏,立即變了顏色。墨子看了,非常感慨地說:“絲本來是多麼純潔呀,可是丟到紅色的染缸裏,就變成紅色;丟到黑色的染缸裏就變成黑色;我們人在一出生的時候不也是很純潔嗎?可是卻因為後天的影響,就變得形形色色,成為各種各樣不同的人了。”
每一個人都是一縷純潔的白絲,而環境則是一個大染缸,好的環境就像一個色彩明朗的染缸,染出來的絲明豔耀眼;不好的環境卻像一個色彩混濁的染缸,染出來的黯淡無光。絲一經染過,再怎麼洗也不能恢複本色了。我們想使自己品行端正,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就要遠離那些容易使你變壞的朋友和環境。
68畫一年,賣一天
有一天,一位青年畫家碰到了法國著名畫家門采爾,他當即向門采爾請教說:“尊敬的先生,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你能給我解決的答案嗎?”
門采爾說:“什麼問題?”
青年人說:“我一天就能畫一幅畫,可賣出它卻要一年的時間。”
門采爾微微一笑說:“年輕人,你可以換著試一下。你把一天畫出的畫用一年時間去畫,看能不能把一年的賣畫時間縮短為一天。”說完,門采爾就走了。
年輕人回去之後,開始的一段時間,還總是不能把畫畫的速度慢下來。後來,他迫使自己耐心構思、揣摩,而且閑暇之餘苦練基本功,力求每一筆下去都能傳神,如果有一筆是敗筆,就毀掉重畫。
之後,他發現他的畫風和畫技有了明顯提高。他試著把幾年以來畫出的幾幅滿意的作品拿出去賣,意想不到的結果出現了,人們紛紛稱讚他的畫,並且有人願意花很高的價錢把它買下來。
這之後不久,這個青年人成了當地很有名的畫家。
我們全無必要非得花一年的時間去幹一天的事情,隻是我們要在內心深處,能有用一年的工夫去做一天的事情的踏實和耐心,那一定是一個離成功最近的人。
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隻有火候不到的夾生飯。有的人抱怨成功離他們很遠,那是他們太急於求成。而有的人自我感覺良好,一帆風順地走過一程後,覺得自己距成功已經很近了,結果卻離得更遠。
69學射箭
古時候有個人一心想學習射箭。
於是便拜師學藝,但是不是他想像中的那樣,師傅沒有傳授具體的射箭技巧,卻要求他必須學會盯住目標而眼睛不能眨動。
他花了兩年時間,練就了即使椎子向眼角刺來也不眨一下眼睛的功夫。
師傅又進一步要求他練眼力,標準是要達到將體積較小的東西能夠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處看到一樣。又苦練了整整三年,他終於能將最小的虱子看成車輪一樣大。師傅說你可以回家了,這時他張開弓,輕而易舉地一箭便將虱子射中了。
學習射箭必須先練眼力,基礎動作紮實了,應用就可以千變萬化。企業的經營也是一樣,基本的人事、財務管好了,企業的效益也就蒸蒸日上了。辦企業有如修塔,如果隻想往上砌磚而忘記打牢基礎,總有一天塔會倒塌。
70完整的竹林
老黃的兒子考上重點高中後,因家裏太窮所以全家人都很苦惱。一天,有一個外地姓李的人找到了他並說願意資助老黃3000元錢送他兒子讀書。不過,他要用老黃家的竹子做幾張竹床送禮用。
老黃家邊的竹林子有幾十畝,一眼望去,盡是密密匝匝、修長的竹子。老黃家裏很窮,什麼也沒有,坐的是破板凳,連一張椅子也沒有。
“你也真夠懶,你看屋邊就是大片片的竹子,怎麼也不砍來做幾張椅子坐?”姓李的那個人說。
老黃一聽,說:“這不行!”說著便拿出一份合同書。原來,這片竹林是一個廣州的王老板在8年前包下這片窪地種的,種下了叫老黃看管,簽了合同書,老黃如果管好了這片竹林子,不亂砍,8年後,賣竹子的收入對半分;如果亂砍了,王老板一年隻給他200元工錢。眼下,差一年就滿8年了。李先生一聽,說:“你砍幾根竹子做椅子怎麼算亂砍呢?”老黃說:“我砍幾根,別人也砍幾根,那就不行了。”
一年後,這個李先生拿著合同書來找老黃,他是王老板的女婿。老黃這才知道,一年前的幾張竹床,是商人的狡詐和老黃老實守信的較量。現在,老黃的兒子已讀大學了,用的就是竹子的錢。
對一個人來說,“守信”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對一個企業和團體來說,它是一種“形象”,一種“品牌,一種信譽,一個使企業興旺發達的基礎。對一個國家和政府來說,“守信”是“國格”的體現,對國內,它是人民擁護政府、支持政府、讚成政府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對國際,它是顯示國家地位和國家尊嚴的象征,是國家自立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也是良好“國際形象”和“國際信譽”的標誌。
71你的生活應該在這裏
美國有個小女孩家裏很貧困,她從12歲開始,每天放學後,都要到一個富人家裏打幾個小時的零工。
有錢人家的孩子和小女孩差不多大,他們天天舒服地在家裏吃著她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水果和糕點。她感覺很不公平,每天都帶著憤憤不平和抱怨回家。
一天,她向父親發了幾句牢騷。父親聽後對她說:“聽著,你並不在那裏生活。你的生活是在自己的家裏,和你的親人在一起。在那裏你隻管幹好你的工作,然後拿著錢回家來就行了。”
從父親的這番話中,她好像領悟到了許多的人生真諦。
在那以後,小女孩又為形形色色的人工作過:他們有的很聰明,有的很愚蠢,有的心胸寬廣,有的小肚雞腸。但她從未再抱怨過。
她就是後來的美國女作家托尼·莫裏森。
無論什麼樣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為你的老板,而是為你自己。而你真正的生活是和家人在一起。你的生活與工作是兩碼事,認清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72衝突
1608年的某一天,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在宮中閑坐無聊,忽然想起,有一段時間沒有到皇家法院去親自審理幾件案子了。何不去一趟,審一樁小民案件,解解悶兒,也順便體察一下民情。
國王一行來到法院,遇到普通訴訟法院首席大法官柯克爵士。令國王頗感意外的是,他要審理案件的要求在柯克這兒碰上釘子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國家都在朕的統治之下,區區一樁案件,朕竟然無權禦駕親審,這是什麼道理?”國王滿臉不快,質問柯克大法官。
“陛下息怒,容臣稟告。陛下當然是國家的最高首腦,內政大事外交方略都由吾王總攬。但是,陛下要親審案件這事,卻是萬萬不可。”柯克顯得很恭順,但眼神中卻透出一份堅定不屈。
“哈哈,國王不能審案,這倒是樁新鮮事。我的大法官閣下,你別給朕來這套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的花樣。朕知道,吾國法律以理性為依歸。你不讓朕審案,顯然是認為朕天生愚笨,不及你和你的同僚們有理性嘍。”國王語中帶刺兒。
柯克並不退讓,一板一眼地說了下麵一番話,這段話在英國法律史上極重要。
“不錯,上帝的確賦予陛下極其豐富的知識和無與倫比的天賦;但是,陛下對於英格蘭王國的法律並不精通。法官要處理的案件動輒涉及臣民的生命、繼承、動產或不動產,隻有自然理性是不可能處理好的,更需要人的理性。法律是一門藝術,在一個人能夠獲得對它的認識之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