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製不肖(1 / 1)

原文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製不肖。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仞之溪,材非長也,位高也。桀為天子,能製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沉,非千鈞輕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製賢也以勢。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眾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長,盡所能,故忠以尊主。主禦忠臣,則長樂生而功名成。名實相持而成,形影相應而立,故臣主同欲而異使。

——《韓非子》

譯文

如果有才能而沒有權勢,雖然賢能也不能製服不肖之徒。所以將一尺長的木材放到高山上,那麼就可以俯視千仞深的溝壑,並不是木材很長,而是站的地勢很高。夏桀作為天子,能夠治理天下,並不是他賢能,是他站的地勢很重要;堯作為一個普通人,不能管好三家人,並不是他不賢,而是他的地位卑微。千鈞重的東西得到船載就能浮在水麵上,幾兩重的東西沒有船載就會沉入水中,並不是千鈞輕而幾兩的東西重,是有載體與沒有載體的關係。所以短的東西放在高處是因為它的位置,不肖之徒能夠製服賢人是因為權勢。所謂人民的主人,天下人同心協力來擁戴他,所以能夠安穩;民眾同心同德共同樹立他,所以能夠尊貴。臣子守住所擅長的,盡其所能,所以用忠誠來尊重主人。主人駕禦忠臣,那麼長期安樂就會產生而功業和名聲也能成就。名稱與實際相互扶持才能形成,形體和影子相互對應才能確立,所以臣子和主人有共同的欲望卻有不同的職事。

法家智慧故事

法家認為君主必須依靠權勢,君主控製權力有利於治理國家。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經過個人熔鑄,使法、術、勢三者融為一體,從而構成了法家完整的政治理論體係。在韓非子的法治理論中,其中法是官府公布的成文法,是編著在圖籍上的法規;術是君主暗藏心中的權術,是駕馭臣民的手段;勢是君主掌握在手中的權勢,是控製臣下的憑藉力量。韓非子將嚴峻的“法”、詭譎的“術”、專製的“勢”這三種學說綜合起來,形成法家完整的政治學說。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由於常年的政治高壓秦王朝隻維持了15年,劉邦建立西漢以後,他在總結秦亡的曆史教訓時,又錯誤地認為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因此,他一麵消滅異姓諸侯王,一麵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劉邦在世之時,由於這些諸侯王剛剛被封,羽翼未豐,或年齡尚幼,還沒有對中央政府構成威脅。劉邦死後,由於文帝是以諸侯王身份被宗室大臣擁立而登上帝位的,為寵絡劉氏宗室,他又陸續分封了許多諸侯王。此時各諸侯王業已長大,他們在自己封國內的勢力迅速膨脹起來。

文帝死後,景帝即位,晁錯先後任內史、禦史大夫,他提醒景帝注意吳王劉濞的動向,建議削奪諸侯的封地。他強調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先後削去了楚王戊、趙王遂和膠西王卬的部分封地。

景帝的這一舉措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被削地的諸侯王們心懷不滿,而未被削地的諸侯王們兔死狐悲,也都惶惶不可終日。景帝三年冬,景帝下令削奪吳國的會稽、豫章郡。吳王劉濞聞訊後,串通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六國的諸侯王公開反叛,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

由於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先攻梁,再圍齊,前鋒直指今河南東部。景帝見叛軍來勢凶猛,一時慌了手腳,聽信了袁盎的讒言,將晁錯腰斬,以圖換得吳、楚退兵。但叛亂的諸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但沒有退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劉濞公然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當此之時,景帝才恍然大悟,下決心以武力鎮壓叛亂。

發生在西漢的這場“七國之亂”,最終憑借劉啟胞弟、梁王劉武的全力阻擊,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叛軍糧道,曆時三個月得以平定。但它卻給後世留下發人深省的啟迪。景帝用武力平叛後,繼續實行分割王國的政策,剝奪諸侯王對王國的統治權,王國失去了原有的相對獨立性,專製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